按《基本法》量入为出的原则,特区的财政预算须“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事实却是,香港已在4年内有3年录得赤字。况且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较早前更预告, 政府本年度财赤近千亿元。在香港财赤严重下,究竟香港能撑多久呢?本刊记者特别访问立法会议员洪雯。
她说, 财政司说三两年就解决财赤,但她对政府在三两年内回复收支平衡不乐观,过去五年政府支出增长百分之6, 但收入只增长约百分之1, 政府收入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大, 不能预期每年卖地收入过千亿, 而印花税和外汇基金等收入都是浮动, 因此需要未雨绸缪,才能解决财赤问题。
年年财赤 香港可以撑多久?
她说,未来几年香港都会受财政赤字困扰,而香港当前的经济困局是由2020年开始,街头骚动加上新冠疫情令经济活动几近停顿,中美关系恶化如雪上加霜,令香港遭到另一重打击;到2022年疫情开始结束,内地和香港都没有出现“报复式反弹”,大陆经济更遇上“房地产爆破”、外资流出、失业情况未能改善等,令“背靠祖国”的香港无法受惠,结果是虽然一切都已复常,但本地经济仍然踟蹰不前。
她强调,特区政府不推改革难以扭转财赤问题。近年,香港公共财政面对支出不断膨胀、财赤不断积累、财政储备持续萎缩的三方面压力,出现结构性财赤的风险,正在增加。“过去5个年度,我们有4年出现赤字。上个财年(2023/24),政府赤字超过1000亿元;若扣除发债所得,赤字达1700多亿元。今个财年(2024/25),去年初的预算是赤字481亿元;但财政司长最近透露,由于地价、印花税、利得税等收入不如预期,预测综合赤字有机会突破千亿。若撇除近1000亿元发债所得,今年财赤实际上接近2000亿元。”
她指出,连续多年赤字,是因为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持续远超收入增长的速度;而这种趋势,未来短期难以扭转。去年初公布的预算案指出,香港的公共财政将在未来两年内达到收支平衡,但需建基于几个前提条件:其一,每年发债950亿至1350亿元,且将其计入政府的一般收入;其二,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维持在5.5%或以上;其三,2024/25年度卖地收入330亿元;其四,政府整体支出增长控制在2.2%。
她说,就这4个条件来看,前两个应该都能够实现,但后两个条件的落实不容乐观。尤其是将政府支出增长控制在2.2%,她对此目标能否实现,有很大问号。
她继续说,近年政府推出大量逆周期措施稳定经济,包括派发累计上千亿元的消费券,支出飈升。但撇开疫情期间的非经常开支,只看政府的经常开支,过去5年年均增长5.7%,而同期政府收入及本地名义GDP的年均增速,分别只有1.4%及2.1%;尤其用于福利的经常开支,年均增速达9.3%,5年增加了超过五成,一年开支逾千亿元。其中,公共福利金作为最大的单项福利支出,过去5年开支增长74.4%,平均每年增长差不多15%。今个财年,福利总支出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预计达13.3%,连零头都比政府的2.2%开支增长目标要高。“政府的经常支出中,另两项每年超过千亿元的范畴是医疗和教育,过去5年支出分别增加44%和22%。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国际教育枢纽的建设,这两项支出的增速势必进一步加快。除非推行大改革,否则要将整体开支增长控制在年均2.2%,不容乐观。”
赤字背后乃香港深层次矛盾
她说,政府开支增长快过收入增长的现象,已经形成趋势。其结果就是政府财政储备快速萎缩,由2019年高峰期1.17万亿元,下跌至2024年3月末收税之后的7300亿元,5年间下跌37%。2024年10月底,储备进一步下降到5700亿元。而目前,香港基本工程储备金尚未支付的承担额,已超过6000亿元。
她指出,去年5月,立法会通过决议案,允许特区政府把财政储备中“未来基金”的1600亿元累积收益,转拨至政府一般收入帐目。这一“技术性修订”,让政府可把“未来基金”中的资金,在政府帐目内部作转拨。当然,政府财政储备中的其他基金,也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但“未来基金”有其特殊性(于2016年初成立时,指明了其目的是做长期投资,赚取更高的投资回报,以应对本地未来老龄化加速时的需求。当时规定了初步投资期为10年,其后通过行政手段方式延长至15年;成立之初亦规定,不可于2025年12月31日前提取该基金。)而现时的改动,虽未动用到“未来基金”的本金,但动用其收益,使基金未来无法滚存、积累,间接削弱了本港未来应对风险的能力。
至于卖地方面,她说,一直是政府的收入重要来源,但今年度卖地连同其他土地交易的总收益,至今只有约37亿元,仅及预算案中设定之目标330亿元的一成左右。她认为,卖地收入短期内亦难有明显起色,因为本港地产商过去几年遭受了几方面重大打击,实力大减:一,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过去数年利率飈升,地产商使用资金的成本大增;二、劳工不足、行政审批极端繁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建筑成本大幅上升;三、楼市下行、楼价下跌,在好景时买的“贵价面粉”,于成本大增的情况下做成“面包”出售价格却可能比当初的“面粉”买入价还便宜。她强调,不少地产商元气大伤,减债是它们目前的重要目标,短期内都难有实力和意欲大规模投地。特区政府要达到未来土地交易收入的目标,面对很大挑战。
10年为期达收支平衡
她对香港政府在未来两三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并不乐观,她解释说,未来开源节流势在必行,但政府倒也不需急于在两三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原因有二,一是国际局势复杂,未来数年想必未能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赤字不小,短期要灭赤,势必需采取激进措施,而目前经济本来就弱,激进手段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她说,目前的问题最关键的是香港公共财政面对的一系列困难,包括收入减少、开支过度膨胀,事实上反映了香港社会的诸多深层次矛盾;要扭转财赤困境,必须推行深层次改革。她认为,此刻的香港正身处一场“好的危机”。
记者问何出此言?她解释说,目前经济疲弱,面对结构性的财赤风险这是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但同时,香港的GDP依然有2%左右的增长,失业率很低(约3.1%),接近全民就业,而且还出现劳工不足的现象,这成为香港开展深层次改革的民生支撑和底气。有动力、有底气,实在不应浪费这场“好的危机”。
所以她建议以10年为期,针对导致经济疲弱和开支膨胀的深层次矛盾,制订一个全方位改革方案和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渐进式改革,解决长期困扰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同时逐渐调整收支结构,稳步迈向收支平衡。
她继续表示, 必须关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例如政府工程开支方面, 主要由于审批机制架床叠屋, 尤其是在高利率环境下, 成本消耗严重, 应该理顺相关程序及简化审批流程. 另一方面, 公务员开支占政府整体开支约五分之一, 但目前未至于要减薪, 因会导致公营机构或受政府资助的机构同步减薪, 私人机构亦可能跟随, 最终会影响所有市民及经济, 应从缩减公务员编制入手减少开支。
洪雯又表示, 可检视社会福利开支, 部分基层人士依赖社会福利, 而没有工作意愿, 同时也有年轻人为令家庭收入不超出公屋上限而辞职, 夹心阶层负担也越来越重. 她认为, 目前有三成市民居住公屋, 已经是顶级水平, 香港不需这麽多公屋, 只靠建公屋并不能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 现时公屋与私楼之间没有过渡, 应要搭建房屋阶梯, 帮扶公屋居民向上走才是正路。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本刊主笔 何洁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