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
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技艺传承人
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通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
张正先生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尤其对毛猴更是喜爱有加,闲暇时就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毛猴。后经人介绍结识了民间艺术大师人称“毛猴曹”的曹仪简先生并受到了曹先生的细心指点,又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结合古今文化、民风民俗、成语典故、现实生活、从中创作出俗中见雅、讽刺幽默、风趣可爱的毛猴艺术作品,其作品多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毛猴艺术介绍
毛猴是北京地区独有的一项民间技艺,它由蝉蜕、辛夷、木通、白芨几味中药粘接而成,结合一定场景,形成带有主题思想内容毛猴作品,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毛猴的起源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家“南庆仁堂”药铺,药铺的账房先生对小伙计们非常刻薄,时常刁难,但大家只能忍气吞声。一日一小伙计在郁闷中摆弄着几味中药,无意间发现蝉蜕具有某种形象特征,于是做成了一个人身猴形的“毛猴”,师兄们看后都说象极了尖嘴猴腮的帐房先生,第一个毛猴诞生了。后流传到社会上人们不断进行完善,成为了一种民间工艺,经过艺人们的努力,毛猴己经是北京一种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欢。
【二】毛猴的特点、特征
1.毛猴是立体的漫画。猴子是人们喜爱的动物,滑稽的动作让人看到都会发笑,用毛猴制作出滑稽幽默的作品,就是艺术品中的漫画。
2.毛猴作品描写的是猴、表现的是人。毛猴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最适表现社会上的人和事,从历史典故到现实存在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
3.“小毛猴、大世界”。受材料限制毛猴很少形成大的作品,但毛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又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能使人受到教益,从而是“小”中见“大”。
4.反面题材表达正面思想。毛猴的形象或是善意的嘲弄或是辛辣的讽刺,能够非常鲜明的表达出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毛猴的技艺技法
1.毛猴作品属综艺组合类民间艺术。猴子本身由几味中药粘接的,道具也是拼装组合形成,共同形成作品。
2.毛猴本身不能有过多修饰。毛猴是用惟妙惟肖的肢体形态传情达意的,这是毛猴艺术的魅力所在,处处进行装饰就失去了毛猴的本真。
3.蝉蜕、辛夷怎样成“猴”。取蝉蜕嘴部为头,取一对前腿为下肢,取两对后腿为上肢。辛夷应去掉上部的三分之一,留下横截面处粘接下肢,上面则粘接头和上肢。
4.各种形态的形成。根据人或猴的表情、动作粘接头和肢体,需要时可将蝉蜕前后腿拉直或弯曲,完成各种姿态。
5.配以道具形成场景。用道具表现场景,场景配合主题。因此道具应精细、仿真,也可适度夸张,再合理布局。
【四】制作毛猴使用的工具、材料
1.直接用于毛猴本身的工具较为简单,刀、剪、镊子、粘胶等即可,制作道具根据需要可使用多种工具,制作普通工艺品的工具都能满足使用。
2.用于毛猴作品的材料很多,有些就是人们身边的各种饰品、布料、竹木、纸张等,用的较多的是各种纸张,因纸折叠、剪裁都很容易。
【五】毛猴制作应具备一定能力
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美术功底必不可少,这能使作品有深度、有美感。
二是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通过观察人和事,提练出适合毛猴制作的题材,还能做到要反映出深层次的思想寓意。
三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毛猴作品具有启示、教益作用,应通过生动、恢谐使人愉悦的作品展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
艺术表达与解析
为了深入探索这些令人赞叹的精妙技艺与辛勤匠人,带您走近张正等匠人,感受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毛猴作品。在百年传承与不懈创新中,我们将一起欣赏工艺之美,感受工匠精神,品味人生百味。
四季更迭,毛猴制作也随之步入忙碌时节。原来,春季正是辛夷花盛开的时刻,而这辛夷花,正是毛猴制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也就是木兰花的花苞,有半根手指般大小,表面覆盖的细腻绒毛,在古时被称为“毛笔头”。毛猴制作选用此材料,正是因这厚厚绒毛其与猴子的“皮大衣”极为相似,为毛猴的身躯注入了生机。
制作毛猴的另一味重要材料是蝉蜕。每到夏日,窗外知了叫个不停。它从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那层薄壳学名叫“蝉蜕”,既能入药,也是让毛猴生动起来的关键“法宝”。
仔细观察,这层棕红色的薄壳还保留着昆虫形态,细足俱在,身上纹路清晰可见,两只前肢扁宽带齿,粗壮有力,正适合做毛猴的腿;四只后肢细长,易于造型,便作为毛猴的手臂,摆出不同的造型;蝉的头部移植过来,恰好能作为毛猴的头。还有一味材料是木通,通常制作为毛猴头顶的“草帽”,增添了几分生动与雅趣。
头部、身子、四肢都已齐备,接下来便是将它们巧妙地拼合。这个环节中,天然的胶水——白芨,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本干燥的白色块状白芨,经过捣碎与适当加水的调和磨浆后,便拥有了粘性,成为粘合辛夷与蝉蜕的关键材料。
辛夷在春季成材,蝉蜕则在夏日里悄然脱落,而白芨与木通则是在秋季收获。这四种材料,都源自大自然的恩赐,不仅在药用领域有着卓越的价值,更在手工制作与审美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家里的一张小桌铺上毡布,摆上材料工具就是工作台,惟妙惟肖的毛猴作品便自这里诞生。张正笑称这是“以家为厂”。
经过漫长冬季的研习与磨砺,手工匠人们终于在桌边的小世界里,将这四种材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栩栩如生的毛猴作品。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匠心独运,更体现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正先生细心地捏着一颗辛夷花苞,审视片刻后,拿起剪刀,将花苞的顶部尖端剪去。他解释道:“每一颗辛夷都必须经过这一步工序,否则,两条腿只能粘在尖上,这毛猴岂不是失去了胯骨”说完,他又拿起另一颗花苞进行对比,深知要做出栩栩如生的毛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琢磨。
同样,粘蝉蜕也有其独特的技巧。张正先生说:“毛猴的生动与趣味,全在于这四肢的巧妙动作。例如,为了表现毛猴行走的姿态,两条腿就不能简单地粘在两侧,而应是一条腿稍前、一条腿稍后,一条腿弯曲、一条腿伸直,这样就能传达出迈步前行的动感。”他灵巧地操作着,一只抬头阔步的毛猴便跃然而出。
不仅如此,张正先生还以通州的历史景观为灵感,创作了“通州六景”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更融入了通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走进他的家,客厅中央摆放的几件作品便引人驻足:有高耸的燃灯塔、庄严的鼓楼,还有热闹集市中的“猴”头耸动。这些作品生动再现了老通州人的亲身经历与繁华景象。四味药,做出来是猴的形象,讲的却是人的故事。
谈及通州的历史,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无疑是“漕运”。这座古城因河而兴,河运的繁忙码头漕船汇聚,更是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张正的匠心妙手下,“码头”上毛猴们各自忙碌,有的伸长胳膊扯动帆布,有的忙着为船上客人遮阳,还有的停船靠岸,正将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搬上岸边。沿岸的小摊琳琅满目,有售卖蔬菜的、有售卖烟草的、还有售卖美食的。此外,还有一处官方管理处,一位头戴红缨帽的官员正严肃地与人交谈。而张正最为自豪的是他制作的一艘“分体船”,船舱中间巧妙地设计了一道接缝,这是运河上典型的“对漕船”结构。通过解开中间的锁扣,船体可以轻松地一分为二,从而在狭窄或曲折的河道中灵活通行。
这一景展现了石坝码头繁忙的卸运货物场景。作为明代朝廷钦定的专用漕运码头,它不仅级别最高,还肩负着转运北京官仓的重要任务。因其独特的条石砌筑呈台阶状石坝而得名,这里每天都聚集着众多装卸漕粮的搬运夫,周边更是小吃摊铺、茶肆、酒馆林立,一派繁荣景象。
而与石坝码头同样热闹的还有万寿宫大街。据《大运河与通州古城》记载,此地旧时被称为“小天桥”,是江西漕运会馆(万寿宫)的所在地。会馆内,卖艺、杂耍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尽管作品尺寸有限,但张正先生巧妙地复原了会馆的戏台。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观众鼓掌叫好,这一幕幕都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热闹场景。会馆外的大街上,人声鼎沸,毛猴的形象也显得分外生动。吹琉璃喇叭的毛猴高抬起头,而“窝脖儿”则弯腰驼背地扛着家具,路上行人都纷纷向唱戏的方向扭过头去,仿佛真的被那阵阵弦鼓乐声所吸引。此外,拉洋车的、瞧西洋景的、做风车的……老北京的市井烟火气在此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场景内的每一个小物件都凝聚了匠心独运的创意。剪裁精致的麻袋片被巧妙地制成船篷,而一颗颗色彩斑斓的小珠子则生动地模拟出新鲜水果的质感。剃头匠摊子上的镜子粘贴得恰到好处,纸壳内层自带的波浪形弯曲更是巧妙地再现了房屋瓦顶的形态。
张正先生,生于通州,长于通州,对古城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厚的情感。燃灯塔、万寿宫大街等历史遗迹,都曾是他与小伙伴们童年时光中的乐园。回忆起小时候住在鼓楼附近的日子,他总是感慨万千。那时的他们,喜欢在老墙根下晒太阳,而鼓楼则是他们探险的天堂。斜坡、小过道、书店与小人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心中通州的独特风景。
而另一位对张正影响深远的师父,是被誉为“毛猴曹”的毛猴制作巨匠曹仪简。他的毛猴制作理念对张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仪简大师的作品,不仅形态滑稽、主题民俗,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张正先生在谈及曹大师时,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敬意。一般手艺人做毛猴,离不开滑稽的形态和民俗主题,但师父曹仪简的作品都有很深刻的寓意。
他翻开一本曹仪简的作品集,逐一介绍道:“其中一只毛猴戴着眼镜,看似迷茫,但当铜钱出现在眼前时,它的眼神又立刻变得明亮起来,这便是‘见钱眼开’的寓意。而另一件作品则名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充满了讽刺意味,让人在欢笑中思考。”
张正先生深受“毛猴曹”的影响,在毛猴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出:“在制作毛猴时,我们常常让猴子执行一些人类特有的行为,以此展现它们的通人性。然而,猴子本身的‘猴性’也难以抹去。因此,平衡好猴子的人性和猴性,才能创作出既幽默又不失深意的作品。”
张正先生的运动系列作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篮球场上,六只小猴各展身手,其中两只猴子叠起罗汉准备灌篮,其他猴子则奋力阻止。还有一只猴子站在一旁,比着“暂停”的手势,显得理性而冷静。这一幕幕夸张而欢乐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是张正先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在当下,手机已成为大人小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此启发,他创作了一组名为“魅力手机”的新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各自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无暇他顾;武松与老虎并肩而坐,却只顾低头刷视频;唐僧遇见孙悟空,却对五指山视而不见;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上相遇,眼中却只有手机屏幕的闪烁。此外,张正先生还捕捉到了城市中那些动人的生活瞬间,通过一组九猴作品,他细腻地描绘了空竹玩家的精湛技艺,如捞月、蚂蚁上树、抛高等动作,空竹与猴子的造型都生动逼真。
尽管这些毛猴体型小巧,但它们所呈现的场景布置与相互关系,却能深刻反映更为宏大的主题。这恰恰印证了‘小毛猴,大世界’的深远寓意。”张正如是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