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分享至

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免费发送文档链接。

【导入新课】

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未来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神秘的大海深处不仅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还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许晨的《“蛟龙”探海》,一起领略中国在探海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文学性。

3.探讨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理解体会这些科学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者简介】

许晨,出生于1955年,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冰心散文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奖项。2018年,凭借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背景链接】

2014年,作者随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走进一线,深入生活,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再现了我国研制“蛟龙号”的风雨历程,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同时,昭示了人类只有不屈不挠探索未知世界,征服一个个极点,才能不断发展。

【读音释义】

(1)憧憬(chōng jǐng):向往。

(2)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3)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等详尽透彻,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4)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5)蓦(mò)然:突然、猛然。

(6)浩瀚(hàn):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7)矗(chù)立:高耸地立着。

(8)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9)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整体把握】

1、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

第二部分(2-20):“蛟龙”探海的过程。

第三部分(21):总结全文,抒发自豪之情。

【合作探究】

1、开头第1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

明确: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2段为什么写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

明确:为写后文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做铺垫,也说明中国人在深层探海方面势在必行。

3、文中为什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

明确: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4、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长什么样子?

明确: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5、阅读第7段,思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 000米有何意义?

明确: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 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工作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

6、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说是“亲近”的?

明确:从距离上讲,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确实十分遥远,但从情感上说,“蛟龙号”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遥远的海域,去实现“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入海奇迹,所以对于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的海试地点,在情感上他们是亲近的。

7、“蛟龙”与“神舟”的海空连线是如何操作的?

明确:潜航员的祝福通过声波穿透深海,传到陆地基站,再由陆地转发到茫茫太空中的“神舟九号”舱内。

8、文中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明确: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9、下面的句子反映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

(1)2009年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第6段)

明确:从2009年到2010年到2011年潜水的深度,到2012年的7000米,以及“冲击极限”一词,可见敢于挑战、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深潜试验。(第10段)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