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政增量政策“重头戏”,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新政终于揭晓。
高层会议上,化债新政正式出炉:
①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隐性债务,一次报批、三年发行;
②连续5年从新增专项债中安排总量4万亿元、每年8000亿元的资金用于化债。
二者合计,直接增加化债资金10万亿元。
看到这,有人要说了,"10万亿化债资金要来了?那房价是不是要涨了?要不要赶紧买房?"
最近,讨论这个话题的人越来越多了。
.01
10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银行新钞的重量来说,一百元人民币银行新钞的重量是1.15克,可以推算出1万人民币新钞的重量为115克。
那么10万亿人民币的新钞重量则达到了惊人的11.5万吨,相当于11500亿克。
如果以城市经济总量来说,10万亿相当于一个广东省的年经济总量。
那么,这么大笔资金投放到市场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钱去哪了?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口袋?
.02
钱都去哪儿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
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
2024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3.53万亿元
一年时间,同比增长近10%,到2025年底,这个数字预计还要往上冲,很可能达到330万亿。
而且奇怪的是,以前最容易“吃"”掉这些钱的楼市和股市,这一年多以来都没见涨。
如:股票多年横盘3000年,稳如泰山。
房子就更惨,从2021年开始,均价降价幅度20%不止,依旧有不少房子挂牌半年都没人问津。
有意思的是,房子不涨反跌,但是建材价格这两年都在悄悄上涨。
如11月,水泥制造价格环比上涨6.2%, 玻璃制造价格上涨1.8%,房子在跌,这些建房子的必备材料却在上涨…
.03
两样东西或将迎来暴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①大宗商品
超发货币后,市场上的水就多了,房价股价不涨,这些水不可能凭空消失,只会改道而行。
如大宗商品,未来或迎来变化趋势。
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试图寻求避风港。
投资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日益增强,纷纷将大宗商品视为保值增值的首选,从而推动了价格的节节攀升。
另一方面,未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财政刺激政策加码,推动市场流动性改善,提振大宗商品需求预期。
而且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以及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持续发力及绿色能源转型需求,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
②避险资产
所谓的避险资产,指的是随着市场变化,价格不会波动太大的,比较稳定保值的资产。
如黄金、白银,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色金属。
这些资产同时具备商品和金融属性,具有抗通胀、避险等多重特性。由于其供给的极度稀缺,价格呈现易涨难跌的特征。
历史可见,这些资产在金融危机时,价格不跌反涨,如国际金价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陆续创下新高,一度窜到了1900美元/盎司。
最近疫情发生以后,全球货币持续贬值,但黄金价格更是暴涨。
白银也是,它不光能保值,还是新能源和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材料。
从投资角度看,白银的性价比甚至超过了黄金。
有专家预测,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白银的工业需求会持续走强。
.04
普通人怎么理财?
货币投放,必然进入某个市场,普通人最为担忧的,物价会不会涨?会不会迎来通胀,咱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短期来看,这笔资金的目的地只是化解地方债务,对咱们普通人的影响有限。
但是长远来说,还是要提前做好未雨绸缪。
如果手上有多余资金,切忌全部投入房子市场,单一市场一旦风险加剧,很容易陷入巨亏,甚至从此难以翻身。
所以,多元化投资很有必要!
如:可以了解大宗商品、实体、黄金白银、基金等等…
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行情来了,赢面更大,无行情时,也可以避免蒙受大亏。
不过,投资多元化,也要切忌,但凡投资,都会有风险,所以一定要理性,掌握技术和实力,只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
如果你是刚需购房者,现在市场机会也不错,毕竟利率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
如果你不着急,或者2025年还有利率下调机会,等等说不定还可以降成本。
文末结语
10万亿的化债资金,不会一把入市,毕竟,当前的目标是:稳定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
所以,别慌,保持头脑清醒,理性,稳健投资,才能带来持续的收益。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