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转眼又到了立春时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雨开始增多,大自然万物复苏,一切将逐渐变得生机勃勃。而人体在立春时节顺应天时之变,也表现出阳气上升、新陈代谢逐渐旺盛的特点。通过适当的养生方式,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可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础。此外,“春气通于肝”,肝气升发太过,可能出现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头晕耳鸣等症状,而肝气升发无力、疏泄不及,则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疲乏无力、神志恍惚等症状。因此,春季养生还要特别注重肝胆的调摄,尤其对于素有肝胆疾病和情志疾病者,调节肝胆疏泄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春季养生到底要怎么做呢?《黄帝内经》早已给出了答案:“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为我们提供了春季养生的“秘笈”。
一、立春起居立春起居,遵循的是“稍晚睡而早起”的规律。稍晚睡就是22点左右入睡,超过23点睡则易伤胆气(23点至凌晨1点为胆经主令,主管人体一天阳气的升发),严重者易患胆结石、抑郁症。早起,是天亮即起,不要赖床。春季万物萌生,各类病原体也不例外,因此外出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感染春季多发传染病如流感等。
二、立春着装俗话说:“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后的气温变化仍较大,忽冷忽热,空气干燥,总体来看,气温仍处在较低水平。此时人体阳气开始向外宣发,皮肤毛孔舒张开放,最易感受风寒。过早地脱掉冬衣,会导致毛孔闭合,机体气血无法向外宣散,若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三、立春饮食立春之后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酸味食品如山楂、话梅等应少食;甘味之品如红枣、山药等可补益脾气,避免肝旺克脾,可适当多食;在五色中,青色主肝,可多食菠菜、芹菜、荠菜等绿色蔬菜。此外,辛味的食品和药物有生发的作用,可以适度食用一些辛味食物促进阳气生发,但注意不要太多。平时体质偏热,可以吃一些辛凉之品,如薄荷茶、萝卜汤等;平时体质偏寒,可以食用韭菜、生姜、葱白等辛温的食物。
四、立春运动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清晨早起,可于开阔处缓缓步行,并适合做八段锦、瑜伽等柔软而使肢体极度伸展的运动以舒展形体、畅通血脉,有助生发之气。运动应以劳而不倦、略微汗出为度;不宜剧烈,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可能过度消耗阳气,不利养生。
五、情志调摄人体五脏之气与自然界四季阴阳相通,肝与春季相通应,春季人体阳气升发,肝气也逐渐增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怒气伤肝”,若情志过激则可能导致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胀、耳鸣眩晕、口苦咽干、嗳气恶心等症状;而情志不调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升发不及,就会出现胁肋胀痛、咽部异物感、乳房胀痛甚至抑郁等症状。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开阔的户外进行舒缓的运动,聆听轻柔自然的音乐,都可以调畅情志,达到“调顺肝气、升发阳气”的目的。
六、居家简易养生保健法
(1)穴位按摩:点按足三里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是第一保健要穴,可提升人体正气;点按太冲穴,太冲是肝经原穴,可以补益肝气,助肝气升发。
(2)艾灸:艾灸具有扶阳、补虚、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可以选择神阙、大椎、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或做督脉灸,可疏通经络、排出冬日积聚的寒气与浊气,使气机升降顺畅、疏泄有度,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