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024经济年报新亮色丨全年人均增收2096元 居民收入结构更趋优化

0
分享至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钱袋子”鼓了,老百姓心里才踏实。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促进经济发展是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路径之一,当经济稳中向好、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时,居民收入水平通常会提高。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5%),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是支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变,特别是国家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刺激经济,楼市股市逐步稳定,今后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结构中,经营性净收入和资产性净收入有望进一步增加。”

居民收入结构更趋优化

“2024年,我从中级职称晋升到副高级职称,每月的工资待遇增长了1200元左右。在做好本职工作、陪伴孩子的同时,孩子妈妈也发展了自己的副业——短视频带货,每月增加收入1000—3000元。”在天津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木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24年,他的小家庭增收了28000元。

相较于2023年,202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96元。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5%);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327元,比上年增长5.8%,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908元,比上年增长5.6%,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9降至2.34。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来看,工资性收入依然占大头,比例在60%以上;中西部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因近年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转移性净收入增长也较快;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完全回暖,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增幅趋缓,但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变,特别是国家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刺激经济,楼市股市逐步稳定,今后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结构中,经营性净收入和资产性净收入有望进一步增加。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高于GDP增速,说明发展为了人民的政策导向在持续落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支撑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稳中求进的政策持续显效。尽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是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持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速度较高的国家,为老百姓提升收入水平创造了可靠的保障。第二,城乡协调发展政策继续得到贯彻落实。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正在持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胡敏看来,要确保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就是经济能够持续向好,只有经济稳定增长,企业效益增加,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向上,居民各方面收入来源才能不断厚实。进入新的一年,我国发展环境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不论怎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挑战,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干字当头,紧抓改革,促进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仍需发力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发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胡敏认为,促进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统筹”要求和部署的九大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方面,其中突出的发力点在于:一是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让这个就业增收的市场经济主体充分得到发展,切实完善好适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塑经济发展新格局,从而创造更多的新收入来源。三是充分用好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实好一系列改革部署,以政策加力和改革用力,为经济持续稳步向好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目前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分布来看,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最大,边际消费弹性也最大。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进一步细化‘扩中,限高,保低’政策,让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能消费。在城市,要稳步提升普通职工工资水平,给中小企业进一步落实减费降税措施。在农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防止返贫有机结合,促进乡镇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切实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加统一,稳定群众预期,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让人民群众敢消费、愿消费。”胡敏说道。

张占仓建议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制定出台新的盘活全社会金融资源的政策。第二,对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制定更加给力的提升实际收入水平的政策。第三,高度重视培育消费新场景。当前,传统消费活力不足,消费新场景创新有限,全社会消费新趋势不明显,不利于促进有效消费。“如对于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岗位,由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联合给予每人每月500—600元的补贴,对其提升收入水平可以很快显示效果。对于暂时没有就业的中小学儿童的家长制定失业补贴政策,每人每月给予1200元失业生活补贴,这样有利于稳定低收入者的消费预期,直接促进这个群体的正常消费。”

“地方政府要用好规划、行政、公共服务等力量,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找准产业立足点,充分协同行政、市场、社会等多维力量,壮大县域经济。”就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城乡产业金融研究所所长孙文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锚定中心地,蓄力集中打造县域经济中心、产业中心、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二是链接城市产业,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如城市发展高科技,重在利用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县域利用技术应用的人力成本优势,培育职业技术人才,发展城市技术配套产业。三是推动小镇人口密度相对集中,优化公共服务空间,稳定人口分布。按照镇域人口基础,实时统计就业人口需求,按照人口配置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四是以农为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带民富民机制。需要根据地理特征,选好农产品特色,以工定农,引导深加工、初加工企业与农业生产建立联动机制,稳定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五是提升乡村价值,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好乡村分类规划,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乡村运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关注宏观及山西经济社会热点!
5331文章数 38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