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察楼盘
沈阳更新提质 城市品质蝶变
2024年,沈阳再度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自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以来,沈阳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锚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
“十四五”以来,沈阳共建成口袋公园3000多座。前不久,沈阳市口袋公园建设成就作为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在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进行了展示。沈阳“城市更新跨项目统筹运作模式”“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统一部署协调机制”“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等多项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典型经验推荐清单,口袋公园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等作为示范经验在全国推广。沈阳践行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正大步向着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迈进。
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2021年11月,沈阳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过去几年,沈阳城乡建设力度持续增强。2024年,沈阳成为全国首批、东北唯一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获得8亿元中央资金支持。
过去一年,沈阳地铁项目加快推进。全力推进5条线路建设,1号线东延线实现洞通、轨通,3号线西段实现初期运营。路网结构持续优化,长青南街快速路、元江街快速路、大堤路快速路、元江街跨三环桥、苏南立交竣工通车,全市快速路里程由369公里提升到388公里;全要素更新南京街、三好街等21条重点街路,比年初计划多完成6条,特别是22.4公里南京街—黄河大街更新改造作为沈阳城建史上涉及专业最多、工程最为复杂的街路更新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打通长江街等6条断头路,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
过去一年,沈阳开工建设冬运会“两馆两中心”,目前已完成立项批复、挂网招标工作,正在进行土方和桩基施工。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实现封顶;市委党校迁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高标准完成沈阳站东广场及地下停车场改造;完成大东望花片区海绵连片区建设,启动丁香东湖蓄排能力提升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完成2023年度国家绩效评价迎检工作。
建筑业持续提质增效
过去一年,沈阳建筑业总产值领跑全省。市城乡建设局制定支持建筑业企业拓展业务等4方面利好政策,走访120余家本地企业,现场听取、解决问题270余件,主动向本地头部企业推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40余个,促成中铁十五局等7家特级资质企业在我市“分设子”,围绕交通、水利等政府投资项目加强调度,深挖产值增量10亿元以上,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力争实现2200亿元,同比增长10%。
全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全面落实完成3年3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国家智能建造及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任务。在政府投资项目上推进智能建造应用,积极建立符合沈阳特点的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体系,推动12家企业进驻智能建造产业孵化中心。
行业安全监管精准精细
过去一年,沈阳持续深化燃气安全排查整治。起底式排查整治液化气企业安全隐患2476个;改造“带病运行”燃气管网301.15公里,安装老年居民“四件套”25.1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含高层住宅小区接驳管道气5.27万户、非居民“瓶改管”536户;累计安装居民报警器296万台,安装率91.74%。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强化深基坑、起重设备等安全管理,市、区两级成立检查组34个,出动检查人员12491人次,共检查在建房屋、地铁等项目5027次,排查整治一般隐患6294个。持续规范建筑市场。加大建筑市场整治力度,全年检查在建项目386个,查出“三包一靠”违法行为38起,整改21起,移交17起,查出未批先建违法行为35起,3家企业列入黑名单,打造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全力解决群众关切问题
过去一年,沈阳积极开展“解纾暖”行动,收集各类急难愁盼问题6.8万件,办结率97.3%。着力缓解停车矛盾,6处复合式立体停车场全部投入运营,可提供小汽车停车泊位4417个、公交车泊位340个,泊位使用率50%以上;扩容公共停车泊位3.5万个,“好停车”平台泊位接入量达到19.1万个,超额完成民生实事任务。
持续加强共享单车管理。进一步加大运维力度,强化网格化管理,在青年大街沿线等区域试点开展“无差别合摆”运维工作,切实解决“潮汐”等现象。积极推进“保交楼保交房”工作,协调推进5000多套房屋的水、电、燃气配套工程,确保配套工程按交付时间节点同步完成。(来源:沈阳日报)
消费场景不断创新 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春节临近,年货经济持续升温。“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满满当当,人们购买热情高涨,沈城市场供销两旺。透过“年货经济”这面镜子,我们感知到了消费的热度,折射出沈城消费市场的新活力。
近年来,沈阳紧紧围绕消费市场做文章,积极探索新消费业态,以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科学谋划设计,充分挖掘市场,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开创商贸流通业发展新局面。消费场景不断创新,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年货热潮涌动 消费活力彰显
春节前夕,沈阳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各大商圈、商业街区、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采取发放惠民补贴、购物满减、金融优惠叠加等多种促销方式,举办品种丰富、年味十足的年货大集。开展汽车、黄金珠宝、服装百货等行业主题促消费活动120余场,充分满足市民购物消费需求,有效推动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消费”是洞察市场活力的窗口,而透过“年货经济”这扇窗,生动反映出沈阳市近年来消费的良好态势,市场的供销两旺。
完善商业体系 释放消费潜能
近年来,沈阳在商贸流通业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消费经济发展贡献率在不断增大,社会消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约沈阳悦消费”“越夜越沈阳”等消费IP持续叫响,消费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带热了沈城的消费市场。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2.6亿元,比上年增长3.9%。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不断增强着市场主体活力。
在城市的商业体系建设方面,沈阳依托35个核心发展板块,持续打造中街、太原街、北市场等9大核心商圈。同时,积极推进商圈文化赋能,将文化融入商圈,营造文化、服务、消费相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持续创新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助力沈城各大商圈更新,助力消费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创新消费模式 畅享便捷购物
如今,沈阳人的“年货经济”在消费渠道、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过去起早“赶大集”感受人间烟火气,到如今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能买遍各类年货,再到线上下单即可享受各种年货送上门的便捷服务,消费变得更加多元、高效。
春节期间,沈阳连续多年举办网上年货节,全市主要电商平台和零售企业,为网友提供丰富的网上年货购买渠道。热闹的网上直播间内,很多“沈阳名牌”、沈城老字号商品摆满货架,让沈阳特色年货通过网络远销国内外。
融合双线消费 拓展市场供给
为进一步丰富消费市场供给,创新多元消费场景,这个春节,沈阳市开展了“E网同行优惠不停”电商促消费活动,组织全市电商平台、生产制造、商贸流通、快递物流等领域企业,积极参与“2025全国网上年货节”活动。通过“线下展销+线上直播”的双线融合,进一步扩容增加老字号、国货潮品、在线旅游等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
打造创新融合消费场景,拓展多样化消费渠道,这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模式,正是近年来沈阳市创新消费场景,提升市场消费力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沈阳积极营造消费场景多样化,着重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不断提升城市的消费新活力。据了解,如今,来沈进驻的国际顶级奢侈品、设计师品牌达200个,沈阳成为东北奢侈品品牌、轻奢和快时尚品牌首选聚集地。京东、唯品会、瑞幸、比优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沈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老边饺子、老龙口、八王寺、中街冰点等“中华老字号”本地产品蜚声海内外。通过多样化的消费新场景打造,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顺应数字经济和流通业发展理念变革,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智慧商业。沈阳市充分激发电商零售市场活力,大力开拓电商消费市场。线下店铺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消费潜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6.9亿元,增长3.8%。
打造夜经济圈 点亮城市夜色
沈阳积极打造特色夜经济街区和体验式等新消费场景。沈阳是区域夜经济消费中心、东北夜经济地标城市,夜经济空间载体资源丰富。近年来,沈阳市以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把发展夜经济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战略举措,“食、游、购、娱、体、宿、研、读”等夜间消费业态多元融合发展,培育打造特色夜经济消费场景百余个。涌现出中街、老北市等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中高端夜经济示范(特色)街区。构建特色鲜明、体验丰富、业态多元、文化气息浓郁的活力“夜沈阳”。组织开展商圈、物流、资源集聚、业态提升等建设工程,改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汇集各类优质要素资源,提升社会消费规模和消费品质。持续推动发展商业新业态,顺应个性、品质、高端、时尚等消费需求,持续推动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
新消费,心向往,沈阳正在崭新的发展之路上阔步向前。下一步,沈阳市将通过推动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融合文化、商业、体育和旅游元素,在提供文化艺术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民众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城市更具人情味、烟火气、时尚风、国际范。让“约沈阳悦消费”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源:沈阳日报)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3%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36亿元,比上年增长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9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
支出方面,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07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从主要支出科目看,2024年,教育支出4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科学技术支出1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城乡社区支出2174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林水支出27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方面,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090亿元,比上年下降12.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83亿元,比上年增长0.6%。(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雨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