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分别举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聚焦‘七有’‘五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界别联组座谈会,部分政协委员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智慧校园建设等话题,为首都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说,只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问题。聂祚仁建议,一是希望结合首都发展需求,鼓励高校与企业、城市间的深度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生态。通过环高校创新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吸引更多企业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好融合发展机制,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缩短产业化周期。
围绕推动首都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立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注重“同题共答”,深度融合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各自优势,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建立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二是畅通渠道,着力构建贯通式成果转型。加强首都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渠道,完善多部门协调的科研成果筛选评估制度。三是高校应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吸引更多高端技术人才。
在“聚焦‘七有’‘五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界别联组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罗学科对建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几点建议。罗学科表示,一是要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二是要提升首都高校的办学层次,要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建立科学的、独立自主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学校要明确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四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高校编制或放开灵活用人政策,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关村第一小学党委书记、科学城分校校长商红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首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发言。商红领指出,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市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在人工智能课程的供给、数字环境资源建设、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
针对人工智能进校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商红领提出建议:一是希望明确教育数字化专项经费,加强资源环境建设。对偏远薄弱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丰富师生学习资源。同时,利用好现有的智慧教育平台,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校一策”资源建设。二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合理规范使用信息化技术和资源,辅助其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要重视开展对教师数智化能力的培训,以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三是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如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开发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关注到幼小阶段孩子的人格教育问题。“健康的人格养成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健康完善的人格养成包括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分享,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程乐松指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孩子智力成长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孩子开展生命、责任、尊重、挫折和安全教育等。
对此,程乐松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孩子人格教育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共识,完善人格教育体系。其次,将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实践作为评价幼小阶段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的人格教育体系评价标准。最后,要在家校协同的基础上,为孩子的人格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苏珊 智雨荷
图片来源:北京政协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