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那很老很老的五泄山,有位禅师,他最后的日子慢慢来了。他叫灵默,以前是马祖道一禅师很看重的徒弟,当时他已经七十二岁。灵默禅师的那些徒弟们,都围在他睡觉的床边,等着他临死前要跟大家说的话。
这时和尚问他:“怎么才能做到没有心思呢?”禅师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把山都推翻、海都平静下来都能安静,大地震动时也能安然入睡哪里还用得着在意那些呢。”
这不仅仅是心灵的空白,而是一种心境的超越:即使山倒海翻,心如止水,依旧安宁如故。问题随之而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心”?
一、
灵默禅师小时候,打算去参加科举考试,想着通过考取功名来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命运发生转变,是在他听了马祖道一的讲法之后。
他猛然发觉,名利压根儿就不是自己一直渴望追寻的东西。接着他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的笔,投身进军队里,把头发剪短去当了和尚,从这时候起开启了专属于他的禅修之旅。
灵默禅师跟着马祖学了好些年,一直在琢磨参悟佛法,可总觉着自己跟周围的一切好像隔了道看不见的墙似的。不管怎么使劲儿地修,就是甩不掉那股子放不下的劲儿。直到有那么一天,他从石头希迁禅师那儿听到了一件能把他给震住的事。
公案中一位僧人问石头禅师:“什么是大于天地的事物?”石头禅师不作答,静默片刻。随后他突然开口:“无人识得伊。”
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伊’还能进行雕琢吗?”石头禅师接着回答说:“你去试试。”灵默禅师心里满是疑惑,但还是带着疑问离开了修行之地。
当他行至门外,背后传来了石头禅师的声音:“阇黎!”他回头只见石头禅师慢慢开口:“从生至死,祇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这话如雷霆一击,灵默禅师顿时豁然开朗。
他清楚了,“无心”就是生命的关键所在,并非要摒弃世界的动静,而是内心跟万物融为一体的那种自然状态。
接着他就决定舍弃一切,全身心地去修行,最终在自己的心境里抵达了“无心”的境界。
灵默禅师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比喻带领弟子们一同体悟——他说道:“倾山覆海,晏然静;地动安眠,岂采伊。”
无论是山崩海啸,还是地动天摇,内心若无所执,依然能如梦如幻,处之泰然。此时的灵默禅师,早已超越了“有心”和“无心”的界限达到了内外合一的境地。
灵默禅师的圆寂,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悲伤的气氛。相反弟子们仿佛明白了灵默禅师的教义:生死只是缘起缘灭,真正的“无心”便是生死之外的那一份超脱。
临终前灵默禅师留下了他最后的偈语:“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吾今沤散,胡假兴哀。”他用这几句简洁的话语,完美地解释了“无心”的哲理——法身无生无灭,生死只是一种幻象,一切都是缘,万物归一。
二、
灵默禅师圆寂后的好几年,好多弟子都试着去领悟那“无心”的真意。可他们还是掉进了一个难题当中:不管是遇上生活里的争吵,还是自己内心的起伏,他们始终没法真正做到“倾山覆海,却能安安静静”,反而还有很多没必要的固执和担忧。在这件事儿上,最典型的就是灵默禅师的大徒弟——云藏禅师。
云藏禅师是灵默禅师的亲传弟子,他对师父的教诲一直心领神会,早年在马祖道一禅师门下修行时,他就对禅法充满了敬仰,学习如饥似渴,几乎到达了“参学不倦”的境地。
但他的修行之路不是一直都很顺利。在某次禅修期间,云藏禅师忽然遇到了很大的心理起伏。
那时候他正遭遇着外面的一个大变化——他家的家族陷入了特别大的经济危机,亲戚朋友都一个个地劝他回家里去处理事情。
云藏禅师渐渐有了内心的焦躁和波动,即便他已经领悟了不少禅理,可就在这一刹那,他那种“无心”的状态好像被现实给打破了。他没法做到像灵默禅师讲的那样,遇上所有的变化都能“安然平静”,反而心里满是不安和困惑。
他打算去五泄山,当面去找灵默禅师的徒弟,想把问题弄清楚。到了五泄禅寺,他见到了灵默禅师的亲传徒弟,也就是明觉禅师。
明觉禅师听完云藏禅师讲完后,微微一乐,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