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京的电车里,一位年轻的妈妈正抱着孩子,面对突然啼哭的小婴儿,她并没有显得手忙脚乱,而是果断在下一站下车,耐心安抚孩子直到他停止哭泣。等到孩子情绪平复,她才重新登上电车。
这样的场景在日本屡见不鲜,却让外国游客感到惊奇。对于他们来说,闹腾的孩子是常事,可在日本,好像每个孩子都懂得适当时候保持安静,礼貌待人。而这种现象,离不开日本人从小接受的礼仪教育。
在中国大家时常会在新闻里看到熊孩子的身影,但是在日本,这样的现象却比较少见,看到这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咱们中国不才是礼仪之邦吗?
日本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从家庭到全社会的责任
在日本,礼仪并不是单靠学校来教的,它从孩子睁眼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深深植根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从礼貌用语到行为举止,再到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日本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仪规范。
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在日本,从家庭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都在默契配合,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在日本的家庭中,父母从不放松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他们注重在生活中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孩子必须要保持安静、用公用筷子夹菜、吃多少拿多少,绝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出门时,雨伞不能横着拿,更不能一边走一边甩着雨伞。
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构成了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在公共场合应该如何行为举止得体。
而在孩子上学后,这种教育进一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礼仪教育,他们专门开设了“道德课”和“友爱课”,教授孩子们如何在公共场合中待人接物。
学校会组织各种礼仪活动,比如微笑迎客、礼貌问候,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礼仪知识,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实践,主动对来访的客人行礼问好,做到举止大方得体。这种礼仪训练从幼儿园就开始,一直到孩子们长大成年。
但日本的礼仪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参与其中。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当日本的孩子在公共场合违反礼仪时,有超过86.5%的成年人认为有必要出面进行批评和纠正。
这意味着,在日本,礼仪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每个成年人的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路人,只要发现孩子的行为不合规矩,都有义务加以指正,而家长对此也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认为这是社会对孩子的一种关爱。
这种社会共识让孩子们从小就处在一个自律与他律结合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们自然懂得该如何遵守社会礼仪。
与其说日本的礼仪教育是一项课程,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日常的生活习惯中,孩子们逐渐培养出良好的礼仪行为。
比如,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孩子边走边大声喧哗的场景。孩子们要时刻保持安静,不能打扰到他人。
乘坐公共交通时,孩子们更是懂得排队上车,下车时也会先礼让给老人和孕妇。在餐厅吃饭时,孩子们不会跑来跑去,不能大声吵闹,更不能给别的客人添麻烦。这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却反映出日本礼仪教育的严谨性和日常化。
甚至连使用雨伞这样的小事,日本的孩子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他们知道在公共场合,雨伞必须竖着拿,绝不能横着晃来晃去,以免碰到别人。
在乘坐电车或公交车时,必须将雨伞收好,不能随便甩动,这些规矩看似繁琐,却深刻影响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使他们学会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尊重他人。
饭桌礼仪也是日本孩子必须学习的一部分。在家里或在外面吃饭,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保持安静,吃多少拿多少,绝不能浪费食物。
如果是在朋友家做客,他们必须使用公用筷子夹菜,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筷子,而且尽量把碗里的食物都吃干净。这种看似严格的要求,其实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在集体中与他人相处,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家长们不会因为孩子小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相反,正因为孩子年纪小,他们更要从小就开始严格要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家长们深知,如果不在孩子年幼时教育他们遵守规矩,等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所面对的挑战会更加严峻,甚至会因此吃亏。因此,日本的父母不会因为“孩子还小”而对他们的失礼行为视而不见,而是会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什么是得体的行为。
从中国儒家到现代日本
日本的礼仪教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最早接触到儒家思想是在应神天皇时期,韩国古代的儒教家王仁将《论语》带到了日本,这本儒家经典成为了日本礼仪教育的基础。
从此之后,儒家思想中的“礼”成为日本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在武士时代,小笠原流、伊势流和今川流三个礼仪流派应运而生,尤其是小笠原流对现代日本礼仪的形成影响深远。
这个礼仪流派强调的并不仅仅是对上级的恭敬,还包括对生活中每个细节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系。
到了现代,日本的礼仪教育依然保留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子。学校教育中教授的礼仪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礼貌行为,更是为了传承一种文化。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如何在社会中保持谦逊、礼貌,如何尊重他人,这些观念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敬人爱人”理念一脉相承。
中国“熊孩子”现象的成因
相比日本,中国近年来“熊孩子”现象频频见诸报端,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所谓“熊孩子”,指的是那些在公共场合表现失控、缺乏规矩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被认为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所致。然而,问题的根源或许不止于此。
在中国,家长往往过于纵容孩子的行为,认为他们年纪尚小,等长大后自然会懂得规矩。然而,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们如果从小没有接受足够的礼仪教育,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中适应礼仪规范。
而且,中国社会中对儿童的宽容度较高,成年人往往不愿干涉别人的家务事,即便看到“熊孩子”行为不当,也常常选择默默忍耐,这使得孩子们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社会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日本的家长不仅严格要求孩子遵守规矩,而且整个社会也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这种社会共识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得体、有序。
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家庭责任,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日本的礼仪教育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正是因为它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每个成年人都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使得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礼仪规范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1]李娅,卢清.国外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05):58-6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