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底层教育认知》第20章,你的教育认知直接决定了你的教育水平。
一直以来,有一个话题特别让人感兴趣,那就是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有的人认为人是性本善,这也符合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
当然,也有人觉得是性本恶,一些小孩子,从小就透露出一股邪恶,背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虐待家里的老二。
还有的人觉得人是一张白纸,至于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看我们父母后天怎么教育的,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画了什么。
那到底哪个观点正确呢?
严格来说,没有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只有第三个观点有点靠谱,但也并不完全正确。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但也并不是说就完全是一张白纸,单纯靠父母的教育就能塑造她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我们先来说为什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不可能性善或者性恶的。
因为善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我们人类为了维持社会的更好运行而制定的一个道德准则。
比如说,在有的文化下,吃人肉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文化下,对于死去的人,吃他的肉是表达对他的爱和尊敬。
那你说,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他有这样的道德文化观念吗?他知道吃人肉是对还是错吗?是不是就不可能一出生就建立这样的道德准则?
善恶都是后天文化形成的,而文化是不同的,所以善恶判断的标准也是不固定的。连善恶标准都不固定,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又怎么会自带这样不固定的标准呢?
但是你要说孩子完全是一张白纸,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确实是自带一套行为标准的,并不是你父母想要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的。
事实上我们父母要想成功的教育孩子,也必须要顺应孩子的这套行为标准,否则如果孩子自身都没有一套行为标准的话,你如何判断自己怎么教育就可以影响孩子呢?
这就好比你面对一个未知的机器人,如果你不懂他的运行逻辑,你又怎么可能指导他做出你期望的行为呢?
所以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遵循着一套固有的行为逻辑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天生的。
那孩子遵循了一套什么样的行为逻辑标准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只要是能让孩子快乐的,他们就追求,就喜欢去做;而只要是让孩子痛苦的,他们就逃避。
而我们父母要想成功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期望的样子,那我们父母也必须要遵循这样的行为标准。
但是如何判断一个行为到底是带给孩子快乐还是带给孩子痛苦呢?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别看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本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但是对于这套本能背后的原理却并不清楚。我们虽然知道糖果、玩具什么的会让孩子快乐,用这个奖励孩子,可以引导孩子做出我们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呢?
仅仅是因为糖果甜,而孩子喜欢,或者说玩具能让孩子打发时间,满足他的好奇心吗?
不是这样的,人之所以会产生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行为可以让他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保证他可以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