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冠后遗症与现代生活

0
分享至


文 | 北方朔风

虽然某些专家与媒体矢口否认,但是新冠后遗症,或者叫long covid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的问题,对一个如此常见的问题熟视无睹,实在是个很糟糕的事情。最近我国医学工作者在《柳叶刀》的子刊上面,发表了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研究,研究对象包含了数万名患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




数据的结果并不令人愉快,按照这份研究的结果,新冠后遗症并不像是某些人说的那样,只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或是只影响老年人并不影响年轻人,它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长期持续的复杂问题。这件事情我们几年前就知道了,笔者也曾经在当时很多篇文章里多次重复这一点,只是显然有不少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

两年过去了,无论当时是出于什么想法,现在再否定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欺骗自己。尤其,国内目前长新冠研究者中,就包括当年鼓吹“小感冒”“无害”的某位专家。这不得不让人感受到一种莫大的讽刺。(本篇文章并没有引用该专家的研究结果)

这次研究主要的形式是问卷调查——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对long covid的主要研究方式,因为我们对于许多机制的认识十分浅薄,所以很多症状缺乏实验室和影像学手段作为证据,只能用个人体感来说明问题。从事过相关研究的朋友应该知道,以调查问卷调查,很多时候准确度并没有那么理想,容易被主观因素影响,而这也是新冠后遗症研究的一个关键挑战。不过科学研究从来都是尽其所能,在没有更好的手段之前,用可以用的方法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本就是科学的一部分。


按照这项研究的数据,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群,在感染后会有后遗症。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的人数是会高于这个的,因为很多后遗症在问题较为严重之前,并没有明显的体感,需要进行很复杂的检查才能发现,同时调查表内的后遗症也只有几十种,按照部分研究,目前已知的新冠后遗症症状种类,已经超过了二百种。

而这些后遗症许多在感染一年之后还会持续,多次感染之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率会体感,同时感染新冠之后,类似支原体之类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也会提高,这倒是可以很好解释最近发生的几次情况。而接种疫苗,尤其是多次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


各个症状持续时间


疫苗的影响

应该说我国科学家所进行的这项研究,是十分扎实仔细的。但是得出的结论,实在是算不上新鲜,很多结论和之前科学家的结果是类似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能更期待的是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起因,治疗与预防的突破——

实际上研究如何治疗新冠后遗症的项目并不算少,但是大多数得出的结论却不算积极。而新冠和其他慢性疾病之间极度复杂的关系,少量的研究给出的结论也往往带着不祥的气息。这种困境并不是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家的问题,而是整体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复杂矛盾。



我们虽然总说科学的客观性质,但是现实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就和追星一样,是十分看风向,追潮流的,尤其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选项太多,不追热点反而显得无所适从,没有了热度,就没有社会关注和投资,研究也难以进行下去。

而对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偏偏并不是那种只要简单的研究就可以突破的。很多前期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些后遗症是多个机制共同造成的,包括病毒的慢性存在,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血管内壁结构被破坏,免疫细胞的枯竭等等,这些机制背后的基本原因,科学家的认识依然有很多的缺陷,我们需要对这些认识实现突破。

想要找到系统性诊断治疗新冠后遗症的方法,没有长期持续的研究投入与政策支持,是不太现实的,否则我们连一个症状是否是新冠后遗症导致的都难以确定,就更别说治疗了。


而很遗憾,当下的环境,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支持。无论是国内外,很多规划的针对传染病的研究,都戛然而止,无论是计划之中的广谱新冠疫苗,还是更宏大的针对传染病的防护计划,都只能停留在论文和ppt上面。

而那些针对新冠扩产疫苗产能的公司,现在很多的经营情况都受到了打击——资本市场本就不看好除了hpv这类高利润品种之外的疫苗,更何况被认为毫无意义的新冠疫苗呢?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于继续研究新冠的热情,自然是越来越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得感谢一下这些依然坚持研究新冠的科学家,他们对于科学的操守,无疑是难得可贵的。科学研究总是需要一些这样的精神。



国内其他一些长新冠研究者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新冠后遗症实际上是一个不被广为承认的事实,虽然科学家做出了不少研究,可是在社会普遍的舆论之中,似乎这些后遗症都是不存在的,和新冠无关的。舆论似乎在试图说服所有人,新冠只是一场小感冒,很多人即使因为新冠感到了巨大的不适,也会装作这是不存在的,即使面对秋冬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峰,很多人也会努力去无视这一点。


而当下全球经济面临困境,其中新冠与后遗症的因素恐怕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只是无论什么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时候,似乎都避开了这一点,这样的默契,着实令人佩服。


而坚持做好防护的这些朋友,就笔者所见,无论中外,都处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在当下的舆论里边,坚持防护新冠,无疑是个怪异的,难以得到社会支持的行为。想要保持精神健康,总归是很有挑战的,甚至可以说,社会上对于坚持防护的认同度,还不如对性少数人群的认同度高。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朋友面对这样的歧视,常常感觉自己难以坚持下去,而新冠防护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也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这不是简单的劝慰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似乎和科学二字无关,可是当下,科学的影响力在人类生活之中,却上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从衣食住行到大国竞争再到全人类的命运,似乎一切事情都与科学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可是为什么面对新冠的问题,人类又是如此的盲目呢?

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在日常舆论之中出现的科学,很多时候并非是科学本身,而是一种挂着科学名号的消费品罢了。为什么关于防护新冠的行为,会被当做是可怕的异类而被抵制呢?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背后,带有一种反消费的隐藏内涵。

防护传染病,和大量消费行为是矛盾的,这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无疑是罪大恶极的。而防疫带来的新收入,哪怕算上那些不靠谱的新概念防护品,也远远小于消费主义本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困境。从这个角度想一想,当年骂别人“龙王卖伞”的人,未免过于可笑了一点。

我们看到当年很多人反对防疫的理由,都是影响了他们如何如何的消费体验之类的,这一点是我们重复过多次的概念,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之一,是体验,很遗憾,科学本身并不是当代消费主义的重点,科学只是增加体验感的关键标签之一罢了。因此在这样情况下,传染病学这样的科学,自然是要服从消费主义了。

正巧,新冠就卡在了一个可以自欺欺人的区间里边,新冠本身比普通的感冒和流感严重,但是对于占据了消费和舆论主流的青中年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不威胁生命;而后遗症的话,虽然很麻烦,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多数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能忍受的,至于老了之后怎么办,这是资本主义告诉你不要去想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下,装作一切没有发生的舆论,就形成了。


更加有趣的地方在于,不少研究还表明,低收入人群更容易受到新冠后遗症的影响,这个影响包括生理和经济学上的,而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之下,从来都是花钱多的人声音大,所以这些被新冠影响更严重的人群的声音,就在这套逻辑与推荐算法的综合作用之下,被清除了。


毫无疑问,消费主义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将一切商品化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表面上消费主义给了你许多的选择,但是它并不在乎你作为人的本身,而只在乎利益的流动,正像是广告诱导你消费某些不健康的商品的时候,并不在乎你的身心健康情况,当这股力量反对新冠与后遗症的防治的时候,也不会在乎病毒对你身体造成的伤害。

这套基于资本流动的消费主义,在当下无疑是空前强大的,强大到了新自由主义者可以多次重复那个可笑的“历史终结论”,强大到了左翼对此十分悲观的程度。笔者并不能从哲学上给出这个情况的解答,但是通过新冠这个问题,笔者可以给出一些哲学之外的建议。

消费主义为什么要选择科学作为幌子,原因并不复杂,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利用,基于科学所创造的生产力奠定了当下人类世界的基础,科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幌子。

但是说到底,人类也只是利用自然规律,远远没有达到随心所欲改造自然规律的程度,各个传染病的大流行告诉了我们这点,人类并非无所不能。而这一点和消费主义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不受限的,是矛盾的。

人类并不是什么活在科幻小说之中的灵能种族,能够靠想法改变一切,消费主义越是拓展,就越会遇到与现实物质基础的矛盾。无限扩张的消费主义虽然嵌入了几乎所有人的观念中,但是这些观念,终究脱离不了物质基础。新冠的问题正是如此。

虽然再怎么装作不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足以证明,多次感染会加重后遗症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能力,进而影响社会的多个方面,这不是装作看不到就不存在的,当下人类的经济挑战,就是展现形式之一。


感染次数与症状的影响

而未来,人类必然还会面对其他的传染病,比如说当下就有好几个相当麻烦的问题,一个是正在流行的猴痘,一个是在美国奶牛群里边疯狂传播,具体感染了多少人很难说的h5n1流感,最近刚果(金)的未知传染病也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性。

传染病这种东西,不是装作没有就不存在的,也不是每一个传染病的破坏力,都刚好卡在那个位置的。这并不是什么诅咒,因为人类的活动与全球化的人口流动,新的大流行风险是会更高的,更不要说生物技术武器化的风险。当下脆弱的人类公共卫生系统,该如何面对下一次大流行的风险呢?这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医学问题。

而更不幸的是,在这次大流行之后,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任,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人类对于科学的信任从来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当有人总是拿科学作为某种消费主义的消耗品来使用的时候,人群对于科学的信任自然会减少。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是批评反智是毫无意义的,广泛传播的阴谋论背后,必然存在某种社会基础。对科学的信任减少,会让我们在面对自然规律的冲击的时候,更加捉襟见肘。

某位著名的键政人物曾经提过一个口号,叫“保卫现代生活”,这一口号如今已经被不同立场的人士进行了不少的解读,但是很多人确实是在以商品经济的逻辑,不自觉地保卫现代生活。但是在笔者看来,基于消费主义的现代生活这种东西,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甚至是通向自我毁灭的,新冠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还有新的大流行或是什么类似糟糕的东西,那么二次证明的过程,绝对会更加令人不愉快。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吹捧着各种号称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实际上却不好用的技术,这不是贪婪,是恐惧。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号称无所不能的大他者,那么所谓的消费主义现代生活,会一次又一次的被动摇。

当然,接下来的挑战或许会让人类社会的消费主义基础受到动摇,只是到了那样的时候,普通人也会十分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是否一定要一场灾难才能教会大家什么呢?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失败主义了,当年1968理想受挫之后,一部分欧洲左翼转向了那种“人类必将灭亡”的环保主义,庆祝人类的灭亡。而他们的继任者,一些支持反增长理念的左翼活动家,当时甚至在庆祝新冠降低了人类的碳排放,这种歇斯底里不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式。

更何况,一场大灾难真的一定能教会人类吸取教训吗?历史告诉我们的答案并不是如此。新冠与它的后遗症已经造成了太多的破坏,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大了,我们更应该去做的,是认清楚现实,在下一场灾难到来之前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好。只不过现实留给我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近期文章导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漂白》:邓立刚在被抓时的一句暗语,给宋红玉留了后路

《漂白》:邓立刚在被抓时的一句暗语,给宋红玉留了后路

子芫伴你成长
2025-01-24 22:55:09
詹姆斯连续21次进全明星首发,成为历史首位40岁的全明星球员

詹姆斯连续21次进全明星首发,成为历史首位40岁的全明星球员

懂球帝
2025-01-24 10:10:14
辽篮2连败揪出最大毒瘤!正负值-36 杨鸣都压不住他 只能暗示批评

辽篮2连败揪出最大毒瘤!正负值-36 杨鸣都压不住他 只能暗示批评

篮球专区
2025-01-24 16:01:30
尴尬!马斯克之前射去太空的特斯拉跑车,被当成威胁小行星!差点被爆破...

尴尬!马斯克之前射去太空的特斯拉跑车,被当成威胁小行星!差点被爆破...

英国那些事儿
2025-01-24 23:14:00
医院中最残忍的事情是什么?网友:才四十七岁,就被老公拔了管子

医院中最残忍的事情是什么?网友:才四十七岁,就被老公拔了管子

奇特短尾矮袋鼠
2024-08-12 19:26:04
韩国足协:FIFA拒绝全球禁赛孙准浩,禁赛仅在中国生效

韩国足协:FIFA拒绝全球禁赛孙准浩,禁赛仅在中国生效

懂球帝
2025-01-24 14:36:28
标:接连丢大单背后是华为“封闭垄断”的价值观?

标:接连丢大单背后是华为“封闭垄断”的价值观?

农村阿祖
2025-01-24 15:33:01
广东二阶段完美收官,徐杰一原因只歇1分钟,吉伦沃特实力打脸

广东二阶段完美收官,徐杰一原因只歇1分钟,吉伦沃特实力打脸

大飞说篮球
2025-01-25 01:02:20
抓狂,江苏高速快堵成麻花,江阴大桥成拥堵王,是江苏承担了所有

抓狂,江苏高速快堵成麻花,江阴大桥成拥堵王,是江苏承担了所有

古装影视解说阿凶
2025-01-24 13:37:53
打几分?切尔西推出蛇年限定款球衣,黑金配色&致敬泰晤士河道

打几分?切尔西推出蛇年限定款球衣,黑金配色&致敬泰晤士河道

直播吧
2025-01-24 17:16:13
2025新版100元发行,开始投放!哪些新版纸币别乱花

2025新版100元发行,开始投放!哪些新版纸币别乱花

天天纪念币
2025-01-24 10:12:04
湖南一女子晒回家前后对比照,在城里是青春美少女,回家后变村姑

湖南一女子晒回家前后对比照,在城里是青春美少女,回家后变村姑

唐小糖说情感
2025-01-20 19:01:54
多月未发工资!河南电动车品牌暴雷

多月未发工资!河南电动车品牌暴雷

汽车工程师
2025-01-24 20:23:18
八旬老人骨折急需手术儿子不签字,直言:我干嘛去要跟你汇报吗?

八旬老人骨折急需手术儿子不签字,直言:我干嘛去要跟你汇报吗?

看晓天下事
2025-01-24 14:08:31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细节揭露,搜出大量性爱工具,真相掩盖不住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细节揭露,搜出大量性爱工具,真相掩盖不住

丹宝说文史
2023-08-05 12:03:04
23岁149天,辛纳成为史上大满贯男单硬地20连胜第二年轻球员

23岁149天,辛纳成为史上大满贯男单硬地20连胜第二年轻球员

直播吧
2025-01-24 19:44:12
还是韩红清醒!中国网红在叙利亚建学校,国旗被剪还不让她进校园

还是韩红清醒!中国网红在叙利亚建学校,国旗被剪还不让她进校园

深析古今
2025-01-23 15:32:19
WTA世界排名全乱了:2人被挤出前10!黑马夺澳网冠军=超越郑钦文

WTA世界排名全乱了:2人被挤出前10!黑马夺澳网冠军=超越郑钦文

侃球熊弟
2025-01-24 05:37:27
39岁杨幂晒福建爬山,身材依旧火辣,粉丝大声表白

39岁杨幂晒福建爬山,身材依旧火辣,粉丝大声表白

南城无双
2025-01-23 15:39:02
新一期国家集训队名单,还是近年来,选的最合理

新一期国家集训队名单,还是近年来,选的最合理

大眼瞄世界
2025-01-24 11:23:19
2025-01-25 07:19:00
新潮沉思录 incentive-icons
新潮沉思录
新潮沉思录
60文章数 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抑郁症患者称好的“乌托邦”宝地

头条要闻

美国务院冻结几乎所有美对外援助项目的新资金

头条要闻

美国务院冻结几乎所有美对外援助项目的新资金

体育要闻

浙江广厦有没有“冠军相”?

娱乐要闻

央视眼光真牛!这位女主持人要火了

财经要闻

八马茶业十年四闯IPO

科技要闻

小米汽车召回超3万辆SU7 因自动泊车故障

汽车要闻

10万元级无图智驾 悦也PLUS全路况实测

态度原创

旅游
艺术
亲子
房产
公开课

旅游要闻

2025年春运出行规模或将创历史纪录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亲子要闻

这就是男孩子的梦中情车吧,可变成恐龙吞食小车

房产要闻

吞吐量创历史新高,三亚旅游的泼天流量真的来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