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民营企业的第二大巨头,2019年年营收超越除华为外的所有民企,达到了惊人的6183亿,将小米、京东远远甩在身后。
然而,短短两年时间,它却一举欠下了7500亿的巨债,一夜跌落神坛,创始人更是锒铛入狱、身陷囹圄。
这家企业究竟是什么来头?又经历了什么,落得如此万劫不复的境地?
«——【·昔日王者的陨落·】——»
海航集团,这个当年名动华夏的航空巨头,如今只剩一座被震惊世人"虚构的帝国"的遗址了。它的创始人陈峰,被钉上了"最大骗子"的罪名,遭到终身市场禁入,被采取强制措施。
一朝风云作骤雨,再回首,这犹如天外飞来一棒,当头打了所有认识陈峰和了解海航的人一个措手不及。
曾几何时,海航可是名副其实的"超级集团",6183亿元的营收创造了民航业的神话。一家小小的地方航空公司,是如何在短短20多年就做到了这种地步?
1990年,当年的陈峰只是带着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几个老同事,怀揣着一腔冲劲奔赴海南的。
要知道,当年的海南还是一片穷乡僻壤,要想发展航空业无异于是痴人说梦。然而陈峰就是这样一个"痴人",他梦想着有一日能让海南飞上天,连通内地。
说干就干,动用一切人脉关系,海航如愿俘获了国家首批股份制航空公司的光环,并一举筹到了2.5亿元资金,彼时已是巨款。
就这样,海航如一支穿云箭划破重重迷雾,迅速在航空界打开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陈峰的"疯狂"才刚刚开始。
他本就是个机会主义者,看到了离岸融资的商机,便通过自己独特的饭局文化和玩转资本术,成功引来了当年国际投资大鳄索罗斯的青睐。
索罗斯一共向海航投资了约1.7亿美金,折合人民币10多亿元,这在当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有了这笔巨资,陈峰终于如愿在航空业内捷足先登,大肆收购扩张了起来。陈峰的日子一家一帝国,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和扩张中度过。
到了2019年,海航的影子已经伸向酒店、旅游、金融、地产等几乎所有热门行业,一时间名声鹊起,被冠以"国际航空王国"的美名。
然而就在这时,一颗祸根已在暗中生根发芽。海航不仅仅满足于做一家普通的航空公司,它更想成为一家产业帝国。
而欲速则不达,正是这种贪大求全的野心,最终把这家超级集团送上了覆灭的不归路。
«——【·债务泰山压顶埋祸根·】——»
要说海航的覆没是一夜之间的事,那纯属无稽之谈。
这家昔日的"超级集团"之所以会走向破产重组,缘于它长期以来发展路径中根深蒂固的那些弊端,疫情的爆发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细看海航的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致命伤就在于对金融杠杆的过度依赖。作为一家地方航空公司的后起之秀,海航起家的资金确实有限。
但是陈峰不甘于此,他有着更大的野心和胃口,渴望将海航打造成一座产业帝国。可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足够的燃料来为扩张之路提供动力。
在陈峰看来,金融杠杆就是这种燃料。为了筹集发展资金,海航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这条捷径,开始了一场折戟沉沙。
从最初向索罗斯这样的国际投资大鳄融资开始,到后来上市集资,再到利用资产抵押贷款,海航可谓是用尽了浑身解数。
一时间,海航的发展之路就如利箭直飞,扩张之势可谓疯狂到了极点。
然而一旦踩错了车门就会酿成大错。对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就像是把利剑递到了海航自己的手中。
截至2018年,海航的总债务高达惊人的7500亿元,这么庞大的一笔债务,每年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数百亿元,简直是企业生存的"定时炸弹"!
要知道,即便是在巅峰时期,海航一年的营收也就6000多亿元,这等庞大的利息支出,根本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果不其然,2017年银监会发布的一纸文件,就像是给海航的发展路径猛地按下了暂停键。
为防范大型企业过度扩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监管层要求银行对像海航这样的并购巨头开始评估风险。
于是,银行一纸文书下来,海航立刻就陷入了资金链斩断的困境。
这还只是开始,更残酷的一幕随后就拉开了序幕。等到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给航空业带来重创之时,海航已经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当年几千亿的营收如今已所剩无几,连员工的工资都还不上,陈峰不得不发布公开信致歉。抛售资产、变卖地皮,已然无法阻止海航走向破产的脚步。
就在这一年,海航终于还是申请了破产重组,正式掀开了昔日王者覆灭的帷幕。
«——【·操之过急喧宾夺主·】——»
细细回溯海航的发家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始终没有摆脱住"操之过急"的心态。
陈峰这个人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但同时也缺乏经营者应有的远见卓识。他总是被眼前的利润和机会所蛊惑,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和长远之计。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海航在土元飞扬后的那几年表现了。凭借索罗斯的投资及后来一系列融资,海航在航空业的发展可谓如虎添翼。
只可惜,机会往往也带来诱惑,陈峰开始渐渐地被资本的甜头给迷惑了双眼。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但在陈峰眼里,这简直就是一个绝佳的并购良机。
果不其然,在这一年,海航旗下公司开始了疯狂的海外收购。数据显示,仅2016年这一年,海航就完成了三桩全球十大并购案之一。
从渤海金控99.95亿美元买下C2,到以64.97亿美元收购希尔顿25%股权,再到60.67亿美元购买英迈国际,海航可谓是离岸扫货一路狂奔。
就这样,一家原本专注于航空运输的公司,变成了覆盖酒店、金融、地产等数十个行业的"太阳王朝"。
一时间,海航成了引领风骚的"行业新贵",被冠以"国际航空王国"的美名。但我看来,这已经完全背离了企业应有的发展航向。
一家缺乏足够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贸然进军那么多陌生领域,未免是咬了过大的一口,最终难免会把自己噎死。
果不其然,这种发展模式的祸根很快就暴露了出来。有人评价说,海航是一家"除了避孕套其他产业都涉足了"的"杂货铺"。
可笑之处不止于此,就连陈峰自己都承认,在海航横跨的22个大行业里,有12个行业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公司具体在做些什么。
一言以蔽之,海航之所以会走向覆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发展方向始终没有确立主心骨,被各种诱惑和机遇所左右。
而缺乏专注,必然就会导致核心能力无从孕育,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从这个角度讲,海航更像是一个被野心和贪婪蒙蔽了双眼的模范生,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背离了本心,最终葬送了辉煌的前程。
«——【·悔之晚矣·】——»
曾几何时,海航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这家公司就像是一株在泥土中破土而出的新芽,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蓬勃生长,直至遮天蔽日。
人们对它的未来曾寄予了厚望,奢望着它能一日冲上云霄,成为闪耀在世界舞台上的明星企业。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刚走出校门就迷失了方向。由于眼光狭隘和见识肤浅,陈峰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后把自己也给绊了一跤。
说到底,海航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境地,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自身的贪婪和急功近利所蒙蔽了双眼。
回顾一下陈峰的履历不难发现,他原本只是一个航空界的普通人。因为机缘巧合,他有幸进入了这个行业,并一路北上,很快就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短短几年,陈峰就马不停蹄地将海航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扩张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旗下业务横跨酒店、金融、地产等几乎所有行当。
可与此同时,他也把海航的核心竞争力给彻底淡化和稀释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家原本在航空运输领域耕耘多年的企业,竟然迷失了自我。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容易被机会主义所蛊惑,从而导致企业发展越走越远。"
看到海航的下场,我不由得对这句话由衷地产生了敬畏之心。成功靠的不仅是机遇,更重要的是掌舵者的远见和定力。
可惜的是,陈峰最后还是输给了名利的诱惑。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海航的发展势头正猛的时候,监管层为防范系统性风险而祭出了"收紧信贷"的杀手锏。
一纸文书下来,海航哗然便失去了继续输血的渠道,资金链也在顷刻间断裂了。眼见万丈深渊就在眼前,陈峰望而生畏,只能孤注一掷地拼命变卖资产,却仍然无力回天。
就在这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疑是给了海航最后的一记重锤。整个航空业就如同遭到了一次彻底破坏性打击,海航更是在这场风暴中首当其冲。
旋即,这家昔日的"明星"终于走向了注定的覆灭之路,成了所谓"资本运作"发家模式的罪恶教材。
海航的覆没固然是企业家个人野心膨胀和管理层决策失误的结果。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它也是当前社会对企业发展模式提出了一次严肃反思。
在这个时代,任何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只靠资本运作和疯狂扩张来维持发展,那迟早都会成为下一个海航。
我们要学会反思,梳理发展的根本,回归企业发展的本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重蹈海航的覆辙,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最终实现持久发展的理想。
对于海航的创始人陈峰来说,虽然他最终付出了代价,但只要肯从教训中汲取营养,重新拥抱初心,人生定还会有新的开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