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月印钞超70万亿,房价跌、股价跌、物价跌,合理吗?

分享至

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各国货币政策调整频繁。在中国,货币供应量M2的快速增长尤为引人注目。据统计,从2021年12月底到2024年10月底,短短30个月内,M2规模从238.29万亿元激增至309.71万亿元,增幅超过70万亿。

然而,这一轮货币超发却并未如预期般带来房价、股价及物价的普遍上涨,反而出现了房价跌、股价跌、物价跌的“三跌”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货币超发与经济表现之间的传统逻辑是否失效?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全面的图景。

一、货币超发与“三跌”现象并存

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进而推高物价、房价和股票价格。然而,中国近期的情况却打破了这一常规逻辑。尽管M2规模在短短30个月内激增70多万亿,但物价、房价和股价却并未如预期般上涨,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1. 物价微涨

据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仅上涨0.3%,远低于以往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尽管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物价并未出现大幅上涨,甚至可以说涨幅微弱。

2. 房价持续下跌

房地产市场同样未能从货币超发中受益。以2024年10月数据为例,百城新房均价为14360元/平米,较上月下降0.60%,且这一下跌趋势已持续29个月。房价的长期下跌反映出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疲软和投资者信心的缺失。

3. 股市波动下跌

A股市场也未能从货币超发中获得明显提振。尽管在某些时期如国庆节前后出现过短暂上涨,但整体来看,股市仍呈现波动下跌的趋势。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活跃度下降成为股市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货币超发未流入实体经济的原因

面对货币超发与“三跌”现象并存的局面,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为何超发的货币并未如预期般流入实体经济,进而推高物价、房价和股价?

1. 市场信心不足

疫情后的经济恢复进程比预期缓慢,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消费者和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普遍选择保持谨慎态度,减少支出和投资。这种谨慎态度导致货币无法顺畅地流入消费和投资领域,从而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

2. 房地产市场变化

房价的长期下跌削弱了房地产市场的盈利能力,导致开发贷款和居民房贷需求快速减少。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热情消退,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购房投资。这进一步加剧了货币无法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

3. 股市表现不佳

A股市场的不景气同样影响了货币的流向。市场跌多涨少,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大量资金不敢轻易投入股市。股市的低迷表现使得货币无法通过股市渠道流入实体经济。



三、超发的货币究竟流向了哪里?

既然超发的货币并未大量流入实体经济,那么它们究竟流向了哪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货币超发主要流向了以下三个方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