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中国用1400亿对轰,犹太资本从未输这么惨

分享至

1998年是无数香港人终身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以美国资本巨鳄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在收割东南亚卷走上百亿美元后,将目光再次瞄准了香港。

香港金融市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中国政府果断出手,动用1400亿对轰。



索罗斯万万没想到,这一次成了他人生的滑铁卢。

山雨欲来:东南亚的崩溃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主流,世界各国都纷纷积极融入到了这一进程之中。

当时的亚洲是世界经济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涌现出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体。

市场的活跃必然带来金融业的繁荣,但在这繁荣的背后却蕴藏着一定的危机。

泰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其成长的时间有限,但国内的金融、货币制度却不完善,这就极其容易给当时的国际金融巨鳄带来可乘之机。



1997年初,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资本家将“猎杀”的枪口对准了泰国。他们的具体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做空”泰铢。

泰国的货币政策,本来是依托与美国的固定汇率来保持泰铢的稳定,同时依靠中短期外资贷款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样的做法看上去是没有问题,但在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巨鳄的眼里,却是漏洞百出。

索罗斯来到泰国后借机低息借贷泰铢,与各路对冲基金首先大肆抛售泰铢,一时间泰国市场上充斥着泰铢,泰铢汇率持续波动。

最终泰国央行出手,拿出120亿美金外汇收购泰铢,这才艰难的稳定住了泰铢汇率。





这是国际金融炒家的第一轮冲击,其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泰国究竟有多少家底,有多大的决心来稳定泰国金融市场。

而经过次轮冲击,索罗斯等人已经拿到了他们想要的数据。

随着泰国300亿美元外汇的不断消耗,索罗斯等人认为总攻的时间到了。

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开始大量收购泰铢,发起了对泰铢的“立体狙击”,即在期货、汇率、利率等方面全面攻击,导致持有泰铢的人大量抛售泰铢。

当时的泰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泰铢,泰国央行再想买入,却已经耗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只能眼睁睁看着泰铢不断贬值,直至泰铢价值跌到了警戒线。



1997年7月2日,就在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天,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实行浮动利率制。

泰铢的贬值速度彻底刹不住了。

由于索罗斯等国际炒家早在泰铢汇率稳定时,就已经将手中的泰铢兑换成了币值更加坚挺的美元。

所以无数泰国家庭破产,泰国金融业遭受致命打击,泰国金融市场甚至国家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只有索罗斯和跟随他的犹太资本赚得盆满钵满。

这场金融风暴,泰国只是一个开始。由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结构有很高的相似性,紧随其后就有多个东南亚国家相继遭殃。



1997年7月11日,菲律宾央行宣布其货币比索的汇率将在更大幅度内波动,当天菲律宾比索就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同年8月,马来西亚宣布放弃对其货币林吉特的保护。林吉特出现贬值,马来西亚前12名富豪的财富,仅股票就蒸发了超过130亿美元。

同样是在8月,印度尼西亚央行也宣布取消卢比的汇率波动幅度限制,卢比汇率短时间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印尼人民同样损失惨重。



这些国家辛苦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一夜之间蒸发殆尽,无数家庭走到了贫困的边缘。

根据统计,索罗斯等犹太资本和国际炒家,在这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中,累计获利超过了100亿美元,但东南亚各国政府对此毫无办法。

资本过后,从来都是一地鸡毛。

在东南亚大获全胜的国际炒客和犹太资本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很快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香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