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掌握了锂镍矿开采、电动汽车底盘、电机、自动驾驶软件、轮胎制造等全系生产链条,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国和专利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有权决定外国材料和配件供应商的生死,外企为了生存就只能主动迎合中国市场需求。
据悉,由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和中国台湾世界先进公司合资成立的半导体企业—VSMC位于新加坡的晶圆厂于当地时间12月4日正式破土动工。根据协议规划,该厂房主要用于生产300毫米的硅片,为后期车载芯片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Micallef告诉媒体,公司计划使芯片生产多样化,以应对中美在技术上日益紧张的局势。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信和电动汽车市场,公司正想方设法扩大在中国的供应链,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既然选定和中国客户合作,何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将产线设置在中国大陆,恩智浦此举未免有“自欺欺人”的嫌疑。事实上,恩智浦和台湾企业只是不愿意放弃大陆市场而已,让它们将身家押注在中国大陆,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为中国电动汽车提供配套服务的外国供应商,近乎在同一时间做起了“选择题”。如专注镍矿生产的法国矿业巨头埃赫曼集团就提出,其位于海外的镍矿最好由中企打理,自己只提供资金,如此就能和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粘合在一起。
说明无论荷兰半导体巨头还是法国矿业大亨,都在围绕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做文章,深怕中国“动怒了”,将自己一脚踢出供应链。然而制裁从来都是对等的,不可能中国在忍受西方极限制裁的同时,还对外国敞开14亿人的市场。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专业机构就集体发出呼吁,称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可靠,呼吁广大的中企审慎采购美国芯片,扩大供应链,积极采购外资在中国本土生产的芯片。
恩智浦肯定收到了上述消息,何故一再和中国政府“对着干”,变着花样贴近中国供应链。原因只能用经济学解释,即恩智浦2023年100多亿美元营收的33%来自中国市场,中国是这家荷兰半导体巨头不折不扣的“衣食父母”。
然而中国的善意却并未获得对方的尊重。
公开消息显示,恩智浦只在天津象征性建设了一家封装和测试工厂,并未涉及光刻、刻蚀、清洗、离子注入等前道工序。只在中国建设区区厂房,就想让比亚迪、奇瑞等新能源汽车巨头给到自己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订单,恩智浦未免做梦做得太香了。
因为中国当前不乏上下游服务商,唯独缺少1—6纳米制程工艺、光刻机、光刻胶制造技术,恩智浦拿这些关键技术和中国交换,以换得14亿人的市场,想必中方会给对方面子,让大家都有钱挣,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遗憾的是,包括恩智浦在内的外企,从一开始就未抱着公平合作的想法,只想着从中国身上捞取好处,如此即便VSMC位于新加坡的晶圆厂投产,大陆也不会高看一眼。
将按照对等反制策略,让这些“坐下来吃饭,站起来骂娘”的外国投机者付出代价。预测一下,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可能的发展方向吧。
其一、中国电动汽车可能用不到任何带有外国元素的原材料、配件、芯片和软件。
华为终端BGCEO何刚和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灵告诉媒体,即将开售的mate70使用的每颗芯片都具备了国产能力。虽然麒麟9020处理器在工艺水平上与世界顶尖水平仍存有差距,但是华为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消费者无法察觉到差距。
与去年发布的mate60Pro相比较,mate70无论是游戏帧率,操作流畅度还是整机性能都有了显著提升。鉴于智能手机比电动汽车使用的芯片更为精密,我们是否理解中国实际具备了生产65—7纳米芯片的能力,中国打破了西方在终端芯片领域的垄断。
其二、西方半导体巨头、矿产大亨将大规模破产重组。
仅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就引发了大众、宝马等燃油车企业大规模裁员,如果中国将高端芯片产业链握在手里,是否意味着阿斯麦、英伟达等半导体和光刻机巨头也将成为过去。
这种情况下,恩智浦等外企就只能未雨绸缪,想办法在中美的夹缝中生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卧薪尝胆,终于有机会将西方列强给到自己的屈辱加倍还给对方。恩智浦不要以为换装马甲,来个偷天换日,中企就认不得其所产芯片的来源地。
一句话,新加坡生产与中国本土生产不可同日而语,荷兰半导体企业在做无用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