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将不服粟裕指挥,毛主席很伤脑筋,陈毅:借您一物可解决!

分享至

1946年10月,为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军事局面,毛主席作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

将山东野战军以及华中野战军合并,由陈毅担任主持大局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军事指挥权则全部交给了副司令员——粟裕。

粟裕和陈毅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在一起共事,彼此之间特别了解,陈毅对于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是相当欣赏的。

但是,原山东野战军的将领们,对这个突然空降的“副司令员”就不那么了解了,而这也让毛主席很伤脑筋。



一、粟裕其实并非毛主席的首选

“你们只知道下命令,知不知道我们的战士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在地图上卡一卡,我的战士就要跑断腿!”

电话那头声音非常激动,但粟裕的表情依旧非常平静,他耐心地等对方说完,才语重心长地解释道: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现在的局势怎么能事先预知呢?我知道你的困难,我也清楚战士们的艰苦,可这一切都是为了战役的胜利!我们在消耗,敌人也在消耗……”

粟裕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那头就挂断了,无奈的粟裕只好重新回到了战略地图的前面,紧皱眉头苦苦思索。

像刚才发生的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事实上,从他成为两支野战军的军事主官之后,类似这样的事情就时有发生。



实事求是地说,毛主席当初心目中,新任军事主官的人选并非粟裕,而是徐向前

1946年6月,蒋介石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开始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战争正式打响。

面对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毛主席在一开始做出的设想其实是“南线出击计划”。

所谓“南线出击计划”,就是让晋冀鲁豫(刘邓)、山东(陈毅)、华中(粟裕)3支野战军远出根据地,进行外线作战,争取做到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保护好老解放区。

可是与陈毅不一样的是,远在华中地区的粟裕在听到毛主席的这一主张时并没有急于出动,而是根据现实情况与谭震林等人进行了一番商讨。



最终,粟裕向毛主席提议:应先在苏中内线地区歼灭一部分敌人之后,再向西进发,这样更加有利。

粟裕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毛主席后来改变了原有计划,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之后再转至外线”。

而事实也证明,这一伟大决策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粟裕、谭震林所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刚一出山便打出了个“七战七捷”。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三万余人的华中野战军竟歼敌五万余人,粟裕也在此战过后变得名声大噪起来。



同为新四军的高级将领,粟裕与陈毅这对老搭档,在此刻的境遇却是“冰火两重天”。

因为战略决策上的失误,陈毅所率的部队,虽然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却在外线和国民党军打起了“消耗战”。

泗县战役中,华中分局的几位领导向陈毅提出了“应打蒋系不打桂系”的建议。

就连毛主席都给他发电,告诉他:凡是不能歼灭敌人的仗不要打!不能操之过急!

可陈毅还是决定进攻泗县,设法歼灭这支素以“滑溜”著称的桂系第七军。

但此役,陈毅部非但没打下来县城,还白白折了两千余名将士。

这次失利,让毛主席开始考虑更换山东野战军的军事主官。



二、“空降司令”难以立威

思来想去,毛主席决定:将红四方面军的统帅徐向前,调到山野担任军事主官,陈毅则继续负责统领全局。

可还没等徐向前正式赴任,“两淮”又丢了。

“两淮”乃华中重镇,占领了“两淮”,使得国民党军将我军主力压缩在了一个特别狭长的地带,这种半包围的形势对我军来说已经极为不利了。

“两淮”失守后,陈毅深感自责,直言“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托付”。

虽然此时的他已经从中央军委那里得知,徐向前因病不能前来赴任的消息,可陈毅的内心却一点也不轻松。

经过这两次失利,陈毅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在此后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表示:

“今后……军事上多由粟裕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上文曾提到过,“两淮”失守让我军的处境变得极为不利。

而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战局,陈毅、粟裕、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华中领导,在撤出两淮后不久,就联名向中共中央致电:

“建议将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并在一起,集中行动以改变战局。”

1946年9月22日,中央军委先后发出由毛主席起草的两份电报:

“同意集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占据”。

毛主席还指示:“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指挥部亦应合一……战役指挥交予粟裕负责。”

从此,粟裕便正式成为了两支野战军的军事主官。



对于原华中野战军的将领们来说,粟裕的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苏中“七战七捷”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但对于原山东野战军的将领们来说,粟裕还是太过陌生了,因为这种陌生,山东诸将并不服粟裕的指挥。

就拿前文所提到的那个事件来说。

按照粟裕之前的部署,这位指战员已经带着部队走了几十里的山路。

可眼看目的地就在前方了,粟裕却打来了一个电话,叫他们原路返回。



作为一名从基层走来的军事将领,粟裕十分理解战士们的心情,虽然对方的话语中带着火气,但粟裕却并没有生气。

但是,如果山东诸将一直不能改变对于粟裕的固有看法,那么对于大局来说一定是不利的。

毛主席一开始决定这项任命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两个野战军合并在一起后会出现如此棘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想了很多办法,可始终都没有想到一个万全之策。

而就在毛主席一筹莫展之际,陈毅突然向延安致电,说要向毛主席借一样东西。

陈毅甚至向毛主席打了包票,这件东西一定可以帮粟裕在军中立威。



三、陈毅出招,帮粟裕在军中立威

因为,陈毅对于山东的这些将领实在是太了解了。

就拿许世友来说,他是军中出了名的暴脾气,性格大大咧咧,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而他打仗的风格也很直接,就喜欢“横冲直撞”,信奉“一力降十会”。

这种指挥风格虽有缺点,但也正是这种强硬作风,才让他在许多场硬仗中打出了名堂。

而粟裕此人恰恰与许世友截然相反,他沉默内敛,颇有儒将之风。

指挥作战时,他喜欢出奇制胜,擅长掌控全局,谋定而后动。

他所做出的一些布置,往往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所以毛主席才会夸赞粟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