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突然下令,让人去一趟四川大凉山,调查一下小叶丹后人的消息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就立刻带他们来一趟北京,他有要事需要见他们。
“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
1935年5月22日,四川彝海边,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歃血结拜仪式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
多年以后,作为结盟的两位主角,小叶丹最终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壮烈牺牲。
而刘伯承因缅怀兄弟,坚持寻找小叶丹后代多年,却抱憾而终。
1993年,此时距离小叶丹牺牲已经51年之久,而他的后人终于在媒体的曝光下被找到。
听闻此消息后,李铁映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马下令:“立刻将小叶丹的后代送来北京读书!”
我们不禁疑惑,小叶丹到底何许人也,刘伯承为何要与他结拜兄弟,并苦苦寻觅后人那么久呢?
01
1934年10月,中央红一方面军为了避开国民党的正面炮火攻击,决心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并开始万里长征之路。
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不得不周密谋划,关于军事转移路线到底是南下还是北上,一时间众人纷纭。
作为国民党的总司令员,蒋介石也大胆断定:红军必定不敢北上,一则川西一带道路崎岖难行,二则当年翼王石达开早已有了前车之鉴,如果强行北上,必定重蹈覆辙。
然而令他也意想不到的是,红军竟然反其道而行之,直逼川西而来。
当他得知,红军的队伍行进到了川西大渡河的时候,心里不禁暗笑起来。
要知道,当年翼王石达开率领4万大军从云南一路杀到了金沙江一带,面对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他也是无可奈何。
眼看着夺取四川平原的大计近在眼前,但大军却迟迟无法动身,只因大渡河河床狭窄,内里乱石丛生,常年以来无人敢渡,稍有不慎,便会被水流和旋涡冲走。
就这样,四万大军在大渡河岸边,苦苦等待了一个多月,始终没有破解之道,最终逼得重情义的石达开,决定向清军投降,慷慨赴命,成全大军。
即使如此,四万大军也没有侥幸活下来,最终换来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而毛主席也深知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道理,于是他急切地寻求破解之道,只有如此,才能解救数万的红军队伍。
多番打探下,毛主席终于寻觅到了一位90岁的老秀才,他名叫宋大顺,由于当年亲眼目睹了石达开的兵败垂成,至此才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问:
“达开不自入绝境,则不得灭;即入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
据宋大顺描述,渡过大渡河地区的必经之路,便是那长达200里,道路崎岖,异象丛生的彝区。
彝区,向来就与外界格格不入,而彝汉两族的关系也一直剑拔弩张,封建社会的首领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权,并多次施兵镇压。
奈何当地的地形特殊,即使兵力强劲的对方,也敌不过彝区人民的同心协力,结局总是以失败告终。
说来也奇怪,虽然彝区各地分支向来都有争斗,但每当外族人员想要入侵当地之时,他们便会拧成一股绳,共抗外敌。
而石达开正是因为没有和彝区首领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才造成兵戎相见的局面。
当时石达开的兵力已到达安顺渡口,那里三面环山,只有一面临河,而河的对面正是前来镇压的清军。
石达开眼看情况不妙,便立即想要往南撤退,此时回头却撞到彝区的士兵队伍,早已将自己夹击其中。
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石达开插翅难逃,只能束手投降,以全三军。
听了宋大顺的一席话后,毛主席顿时茅塞顿开。原来,这个胜负的关键在于,要团结彝区人民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共同御敌。
了解清楚根源后,在毛主席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刘伯承带领先遣队,诚意满满地进入了彝区地域。
02
彝族,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地地形条件极其恶劣,山路崎岖陡峭,红军战士们为了顺利渡过这里,只能利用自己的双手以及工具,见山便修路,见河便搭桥。
习惯了与世隔绝的彝区人民,突然见到外族人员有组织,有预谋地砍树架桥,防备心立马警戒起来。
看到红军修好的道路以及搭建的桥梁,他们想方设法地破坏,甚至不惜半路偷袭,只为守卫自己的家园。
面对彝区人民的破坏和挑衅,红军战士们不得不低头让步,因为毛主席再三强调过,一定要和彝区人民搞好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工兵连战士们在行进途中,突然遇到一队赤身裸体的男女飞奔而来。
据这些人介绍,他们是经商的外地之人,途经此地不知何故,得罪了彝区人民,竟然不由分说地被扒光了衣服,身上所有的物件也被洗劫一空。
正当工兵连对此事盘问询查时,山林里却突然响起了哨子的声音,还未等大家清醒过来,便被手持长矛的彝族人民围得水泄不通。
原来,这一队赤身裸体的男女并非经商之人,而是国民党党内人员的家眷亲属,因冒昧闯入彝区,行为蛮横,这才惊动了当地之人。
看到如今众人汇聚于此,彝区人民误以为工兵连和他们是一伙的,这才大动干戈。
为了表明工兵连的诚意,士兵们纷纷表示:“我们并非压迫彝族人民的官员和土豪劣绅!”
但彝族人民哪听得进去,他们强制性没收了工兵连的武器装备和修路建桥的工具,并再次扒光了士兵们的衣服搜身。
身经百战的士兵们,面对敌人的子弹都没有眨一下眼睛,如今却因为被搜身,差点红了眼睛。
眼看士兵们气得脸红脖子粗,并纷纷拿出手枪想要反抗之时,指导员罗荣见状不妙,立马大喊:“总部命令,不准开枪!”
听到了指导员的命令后,士兵们只能收起情绪,忍住委屈,化干戈为玉帛。
就这样,士兵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们,包括自己在内,一个个被彝人扒了个精光。
本就无地自容的工兵连同志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无巧不成书,偏偏这一幕被坐在路边休息的红军六团一营士兵看到了。
红军六团的士兵们见状,忍不住开玩笑地说道:“工兵连倒是挺凉快的嘛,连衣服都不舍得穿!”
看到工兵连的同志各个面露难堪,营长立马吩咐六团的士兵们凑衣服给工兵连的将士们穿,这才解决了光天化日之下,赤身裸体的尴尬。
这些笑谈很快便传进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听闻后,高度赞扬了工兵连恪守革命纪律,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牺牲,并打趣地说道:“既然到了人家彝区,也难免不了入乡随俗嘛!”
虽然只是一桩笑谈,但彝区人民对于外界军队的排斥和反击不容忽视,如果不能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同盟关系,何谈横跨大渡河的大计。
经再三斟酌后,刘伯承决定派工作队队长肖华优先打入彝区内部,争取取得彝族中极有声望的彝族头人的信任和支持。
在肖华打探的途中,偶遇到了一位精通汉文的彝族使者。两人见面后,立马就开始了友好的交谈。
据使者介绍,彝族的首领名叫小叶丹,此人忠肝义胆,从小便熟悉汉语,极具慧识,因此便被族人推选为头人,当地人民称之为“苏易”。
每次官兵进入彝区之时,小叶丹便命令族人提高警惕,以防这些官兵征讨掠杀。
这样的担心也绝非没有道理,毕竟自古以来,彝区便是中原一带的首领们想要扩充的疆土,哪怕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都没有放弃这块土地的征伐。
当地百姓为了维护这一片世代生存的土地,他们一直小心谨慎。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