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韬锋,1969年生于南京军区某部大院。
父亲林志明是南京军区后勤部运输处的一名普通军官,母亲在部队幼儿园当老师。
1987年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来到父亲曾经服役过的运输部队。
1991年初春,在服役四年后,我通过选拔考试被调入军区机关基建营房处工作。彼时,我还是一名上等兵,需要从最基层做起。
初到机关的第一天,办公室主任刘成柱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听说你是林志明的儿子?
记住,这里是机关,不是基层部队,容不得半点马虎。"
刘主任是正营职干部,将近五十岁,为人严厉。每次我送文件,他总能挑出问题: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页码编排混乱、文件次序颠倒。
有时连敲门的力度都要被批评"没有规矩"。
机关工作繁琐,我经常加班到深夜。一次整理1976年的基建档案,发现一份关于某仓库建设的报告。
报告末尾有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两名年轻军人在施工现场研究图纸。
仔细一看,我愣住了。照片背面工整地写着:"1976年8月,与战友林志明同志赴川西某仓库建设。副连长刘成柱摄。"
经过暗访,我才得知一段尘封的往事。1976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军区紧急调派人员支援。父亲和刘主任一起奔赴灾区,负责军用物资仓库的重建工作。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靠着砍伐竹林、就地取材,硬是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仓库主体建设。期间,父亲不慎从脚手架跌落,刘主任背着他翻山越岭找到最近的医疗点,父亲才保住了左腿。
可父亲从未提起过这段经历,更没说过认识刘主任。档案里还有一份1977年的请功报告,是父亲写的,极力推荐刘成柱立功受奖。
了解真相后,我更加谨慎。一天深夜,值班室电话急响,是军区首长紧急调度车辆,要在两小时内把十车物资送往邻省抗洪一线。
按规定,所有车辆调配必须请示主任。可刘主任下乡探亲去了,电话打不通。我权衡再三,立即调度车队,同时派人去刘主任家报信,并详细记录了调度过程。
车队准时出发后,我在办公室等到天亮。刘主任闻讯赶回,看完记录后沉默许久:"你小子,倒是有你爸当年的风骨。"
一个阴雨天,我看到刘主任在揉搓左腿。原来当年抢建仓库时,他也受过伤。我悄悄让家人捎来父亲常用的跌打药酒。
"你爸...还好吗?"刘主任收下药酒,声音有些哽咽。
"去年转业了,在地方运输公司当顾问。"
"他是个好同志,我对你严格,就是想看看他的儿子能不能继承他的作风。"
1993年底,我获评机关优秀士兵,被选送去军校深造。
临行前,刘主任送了我一本笔记本,扉页写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你父亲教我的,也是我要教你的。"
1998年,我从军校毕业后回到机关,已是一名军官。
刘主任退休那天,特意把那张1976年的老照片复印了一份给我:"好好干,别给咱们运输兵丢脸。"
2008年,我调任某集团军运输部副部长。办公室里,我挂着那张老照片。
它不仅是一段往事,更是一份传承,诠释着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