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通常用这诗来形容一个人的年纪,然而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读懂这首诗,甚至不了解背后的作者是谁,他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写出了这首诗,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呢?
古来稀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和这句诗有关联的话,叫做“七十而不逾矩”意思是人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很不容易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活着,不要给自己找麻烦,而今天被我们广为流传的这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通常被人看做是长寿的象征。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古代无论是从医疗设备还是生活条件上都很差,常人能活到五十就已经是高寿,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开始变得四分五裂,战争不断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减少了不少,能够活到七十岁的更是稀少。
因此现在的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句好诗,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片面的理解,只有真正读懂整首诗的人,才懂其中的悲哀。
一生不得志
杜甫出生的时候,唐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因此他虽然和李白在诗坛的地位上并肩,但两人的一生经历确实截然不同的。
杜家的家世其实还不错,杜甫作为汉武帝时期的杜周后代,传到祖父那一代,还能在朝中捞个官做,杜甫更是从小就颇具写作天分,传闻七岁能作诗,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和朝中翰林院的官员交谈国家大事,成长为一个政治眼光独到的少年。
杜甫的前半生过得十分自在,家里有条件,国家也正值开元盛世,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不管是农村还是天子脚下,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这也让许多追求功名之人有了机会,当时唐朝国内流行“游历”很多年轻人结伴出行,看遍祖国的山水,开阔眼界,杜甫也参与其中。
当时的他只有十九岁,走出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圈子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出游的第二年,杜甫报名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却意外落榜。一个优秀的人却得不到国家的认可,这让年轻的杜甫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怀才不遇”,郁闷的他开始了第二次游历。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好几首诗,有“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青年壮志豪情,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伟大抱负和胸襟,这个时候的他虽然遭遇了打击,但满心都是希望和干劲。
再后来,杜甫遇到了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写下了好几首友情的诗歌,当时的杜甫还对朝堂有着向往,和李白分别之后,他再一次踏上了游行的脚步,并中途回到长安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次的杜甫信心满满,结果此时的唐玄宗仿佛被人“夺舍”,他不再勤政爱民,而是变得贪欢享乐,科举看似还存在,实际上却根本没有招贤纳才的打算,杜甫和其他学子参加完考试期待结果的时候,却被朝中奸臣一句话取消录取,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奸臣一句话,十几年等于白干。
其他学子可以不在乎,但杜甫在外这些年,他急切的需要一个机会和平台来证明自己,少年时期的傲气如今还存在,他觉得自己如果入仕,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杜甫留在长安城内,开始到处结交达官贵人,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一个机会。
就这么等啊等,终于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等到了一个机会,但也只是暂定,有了总比没有好啊,就在杜甫等着皇帝召见,听他高谈阔论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连夜带着亲信和宠妃逃走了。
闹剧一场接着一场,杜甫早已经心灰意冷,他的诗也从最开始的怀才不遇,抱负满满变成了颓废的,生活也变得灰败不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时的杜甫,即使是在春意融融的季节,也看不出任何美景,春天本该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但他想的却只有乱世,而无春暖花开。
隐藏多年的上半句
暮春时节,四十多岁的杜甫在看遍了社会的残酷,尝尽了乱世的苦楚之后,变得忧郁不已,此时的他对未来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当他来到曲江境内的时候,看到春日里的花瓣一片片漂流,随波逐流,如同现在的他一样,一时触景生情,《曲江二首》就此诞生。
而我们如今说的“古来稀”和他的上半句就在这首诗中“酒债寻常行有处,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不得志”之后,每日喝酒发泄心中的郁闷,可没有一官半职,没有别的营生手段,只能借钱买酒喝,时间长了,“酒债”到处都有,但在他眼里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并且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明明已经到了要靠典当衣服才能有钱喝酒的地步,却还是不在意,甚至还欠着酒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看似是杜甫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但小编却在其中读出了生活的不易和对命运的妥协。
人在面对不如意的生活时,保持乐观是好事,但这种日常生活都不能保障,还要日日买醉的行为,放到现在实在是不可取,明明欠债很多,典当衣物之后想到的不是还钱,而是继续买醉。
从时代背景来说,确实是当政者不负责任,任由一个人才被埋没,但人的苦难不能只抱怨大环境,有些时候还是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古来稀”在小编眼里看来,更多的是杜甫对自己的一种嘲讽,毕竟一个欠债不还的人,还能活到七十岁高龄,实在是太稀有,自己已经四十多岁,这样的人生又能持续多少年呢?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个一心为国的才子,却因为朝堂腐败,眼睁睁看着国家遭受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仕途,到头来转眼到中年,喝个酒还要靠借钱和典当来实现,杜甫爱的不是酒,而是一种麻痹自己的手段罢了。
总结
杜甫作为文坛大家,尽管没有实现仕途心愿,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流传至今,而这句古来稀更是引后人思考,也许当时我们身处困境,但一定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逃避责任,更不该麻痹自己,可能正是这首诗中“负能量”太多,才让这么多人不熟悉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