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
这两日,非但北国领域,整个华夏大地皆悄然步入了寒风的怀抱。
北地多处,雪花纷扬,宛如冬之精灵轻舞,就连冬日里仍能裙摆飘飘的岭南广东,此刻也不得不披上了温暖的外衣,而我所在的中原腹地,更是寒风凛冽,直透骨髓。
随之而来的是热搜榜上的风景万千,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北国多地拉响暴雪四级警报#
#东北佳人南下却被寒意冻得灵魂出窍#
......
坊间笑语连连:“北地豪杰御冬,棉袄暖气不可少;南国勇士过冬,全凭一身浩然正气。”
然而,若要旅行菌细述,这世上尚有一群比南国勇士更加依赖那浩然正气以度严冬的勇士,他们便是生活在奥伊米亚康那片极寒之地的居民,其坚韧不拔,恰如冰雪中绽放的寒梅,令人肃然起敬。
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居住地之一
奥伊米亚康,隐匿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一隅小盆地,仿佛是地球上一个被遗忘的冰冷秘境,亦是世界之最——寒冷永久定居地的孤独守望者。
在雅库特语的低语中,“奥伊米亚康”轻吟着“不冻之水”的传奇,那是源于村畔的一泊温泉,昔日驯鹿牧人的休憩圣地,岁月的流转中,渐渐孕育出这个坚韧的村落。
它静卧于北极圈以南约350公里的怀抱,海拔虽仅741米,却因背靠永不停歇的奥伊米亚山峦,面朝迪吉尔卡盆地呼啸的风口,使得这里每年至少有300天,狂风肆虐,风力4至7级不等,仿佛大自然的呼吸都带有刺骨的寒意。
四季轮回,温差虽存,但夏日如过客,匆匆一瞥,最高气温不过温柔地徘徊在14度上下;而漫长的冬季,则如一位冷酷的王者,一月平均气温逼近零下50度的冰点,历史最低温更是骇人听闻地达到了零下71.2度,较之于我国漠河的极寒记录,还要低近20度,真乃天然之冰宫,寒气逼人。
在这片冰封的土地上生活,无疑是对人性与意志的极限考验。
在我们眼中,暴雪足以成为停课的理由,但在奥伊米亚康,唯有气温跌至零下48度,幼儿园才会暂时关闭校门;而小学的孩子们,则需等到气温进一步滑落至零下54度的酷寒,才能免于上学的艰辛。
当地人苦笑:“若有来生,愿生于温暖之地,而非这生死皆由天定的奥伊米亚康。”
非人的生活体验
在这片永恒的冻土之上,建筑不能直接亲吻大地,而需以地桩为足,凌空而起,至少0.9米的高度,既是对严寒的抗争,也是对冻土融化的预防,以免家园化为乌有。
房屋虽小,却厚实如堡垒,墙体增厚,门窗加固,煤炭与木柴在屋内熊熊燃烧,每一次开门都需谨慎,以免寒气趁机而入。
而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房屋大多没有厕所——水管裸露于地表,需以供暖保护,以免冻结,室内频繁用水则可能导致水管堵塞,于是,外出上厕所成为了日常的一部分。
出行保暖,更是挑战重重。市面上的羽绒服、鹅绒服,在这里不过是保暖的笑话。
居民们需穿戴特制的皮衣、皮裤、皮帽、皮手套,将自己包裹成笨拙的熊,否则,短短几分钟,便可能遭受冻伤之苦,眼睛、眉毛挂上冰凌,连睁开都成为奢望。
即便全副武装,室外的停留时间也绝不超过20分钟,零下50度的门槛,几乎成了出行的禁地。
食物的选择同样受限,农业在这里是奢望,驯鹿肉与马肉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饲养驯鹿、狩猎、捕鱼,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连家畜也需要穿上自制的保暖衣物,以抵御严寒的侵袭。
冬季,几乎不存在户外活动。
街道上,无人低头玩手机,因为手机会在寒冷中罢工;无人驻足闲聊,因为片刻的停留足以让人僵硬;驱车出行,熄火即是危险,重启几乎无望;甚至,葬礼也需数日加热土地,方能挖土下葬。
然而,正是这份极端的寒冷,激发了无数探险者的好奇心。
他们踏上通往村子的唯一道路,那条被称为“白骨之路”的古老通道,见证了无数因修路采矿而逝去的生命。
他们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如生冻鱼片,体验张嘴即结冰的奇妙感受,但这一切,对于未经训练的旅人而言,都是致命的诱惑与危险。
莱伊娜奶奶,那位被誉为“雪地天使”的守护者,用她的善良与智慧,无数次拯救了迷途的探险者,提醒着世人,奥伊米亚康的寒冷,不容小觑。
在这片未被污染的土地上,居民们享受着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虽少与外界接触,却因此拥有了长寿与幸福。
对于外界的探访,他们或许更愿意保持这份宁静与纯净,不被轻易打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