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在2014-2022间发展速度都在5%以上,经济增长速度一度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对象。
作为有着和我们一般优势的人口大国,印度的发展历程也与我们类似。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印度得到了许多发展机遇,短短几十年就追上了那些老牌国家。
但在其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很严重的隐患。
其单一的经济结构,是病态不健康的,与印度经济水平处在同一阶梯的国家,其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
在印度经济体系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大部分印度民众依靠劳动力赚取生活费,其接受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
人口才是印度经济腾飞的关键,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到很多外国工厂进入,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财政税收。
对于那些外国企业来说,印度是一块宝地。
减少了人工成本,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盈利,再加上印度政府出台了补贴政策,本身就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
不过自从去年以来,印度政府对中方的手机品牌频繁打压,在这种环境下,中方手机厂商在印度本土损失严重。
政府的政策影响到了市场,现在的印度市场也对中方企业“坑蒙拐骗”,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手机厂商选择从印度撤离。
为什么手机厂商要撤出印度呢?这件事暴露出印度哪些方面的问题呢?这对我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印度的“坑蒙拐骗”
截止到2022年,印度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4亿1200万人,与中方人口差距并不大。
并且印度人口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再过几年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国家。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庞大的人口数量,加上相对封闭的政策影响,印度市场的潜力非常大。
让一众跨国公司非常看重印度市场,这些年早早布局,进入印度国内开办工厂和公司。
本来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公司获得市场和销售额,印度能够得到税收和大量工作岗位。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印度好像并不愿意走在双赢的道路上。
印度依靠自身的主场优势,频繁对外国资本企业发动制裁,让很多企业损失良多,甚至有些国内的资产直接被充公。
这样的行为,让很多外企不愿继续待在印度境内,纷纷撤资离开。
不过这样的趋势并没有让印度政府警醒,反而对在印的中国企业继续下狠手。
这一切都有预兆,在2020年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59款中国APP,让整个软件的日常运营陷入停滞,自此之后打压手段接踵而至。
在2021年底,印度政府对小米展开调查,怀疑其通过转移资产到海外的方式,存在偷税漏税。
最后小米被罚款金额高达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600万元)。
2022年,印度政府继续中国企业下手,为了应对当时两国紧张的关系,印度政府将歪主意打到了中国企业身上。
对国内大大小小几百家中国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当时审查以一些拖延的方式,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对日常整体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就在同一年的年初,印度政府对中国手机厂商下手了,小米、vivo等中国企业,都没有逃过印度政府的制裁。
印度海关部门将7.25亿美元的小米手机和价值1.58亿美元的vivo手机扣留,给外界的理由是,这批手机存在税务问题。
这件事一直持续到7月份,最后以“洗钱罪”的嫌疑,对vivo下手,冻结了3.9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除此之外华为、oppo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被迫支付一部分资金给到印度政府。
即便这样,情况并没有变得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在2023年印度政府再次以没有缴税为由对比亚迪展开行动,让比亚迪政府补缴7.6亿卢比,总计人民币6360万元。
其实这并不是印度政府第一次这样做,在此之前很多企业都受到过这样的待遇。
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公司,即使有响彻世界的名气,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并不好使。
早在2006年,世界知名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就栽在了印度这片市场。
当时印度内部没有成型的零售市场,一旦进驻就能迅速占据印度市场。
为了能抢占先机,沃尔玛提早注册了合资公司,等到2012年印度政府,允许外资进入零售市场,这个时候印度政府才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首先以贿赂政府官员为借口,开始调查沃尔玛所以的高管。
印方在调查中百般刁难,最后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沃尔玛售卖的30%商品,需要在印度本土采购。
按照印度的方法行动之后,这一切还不算完,印度政府又找到其他理由,找到沃尔玛的破绽,然后开出了天价罚款。
沃尔玛只能自认倒霉,交完罚款之后,印度政府干脆修改法律不允许外国公司开展零售业务,印度沃尔玛就此解散。
就连可口可乐公司也在印度吃了大亏,被印度政府各种找茬。
以审查为由要可口可乐的配方,最后可口可乐公司只能咬牙缴纳了天价罚款。
二、“投资坟场”印度
上述企业只是受到坑害的冰山一脚,已经有太多的企业在印度吃到了大亏,太多世界知名公司在印度这里吃瘪,被开出天价罚单。
这样恶劣的投资环境,让很多企业选择离开印度,在2023年1777家外企撤资离开印度的消息,暴露出印度投资市场的种种弊端。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的印度政府自身制定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外来投资企业来说,极度不友好。
印度政府奉行非常严格的单边保护主义,这个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企的警惕心,相较于外国企业,印度更想扶持本土企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就想到一个好办法,通过“借壳上市”的方法,强迫外资企业在本土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这意味着外资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其中有几个手段是印度政府惯用的,在印度本土的公司需要聘用几位印度高管,另外还要将一部分供应链体系给到本土公司。
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通过打压和制裁的方式,让外资企业被迫放弃部分或者全部产业,最后由本地企业接受,全盘接受前者的财产。
此外还有印度本土政策不透明,本身印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
一个问题发生之后会被多部门管辖,但每个部门之间的要求都不同。
频繁变动的政策也让很多外企苦不堪言,印度政府对于法律法规的变革速度超乎正常的界限,在很多人看来印度政府的政策一年一个样。
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公司就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印度政府对沃达丰收购行为征收29亿美元的税款,不过印度最高法院并没有通过。
没想到在数年之后,印度就通过一项立法,直接避开了原本的裁定,并将对沃达丰公司的罚款提高到56亿美元。
公平、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才是吸引外商投资最关键的手段,但印度政府的投资环境,完全与这三条相悖,让很多企业非常担忧。
印度市场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全,也影响到了外企进入的脚步,水电的缺乏,无力承担日常生产工作,这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自掏腰包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三、更可怕的才刚刚开始
中国手机全面撤离印度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令莫迪发愁,外媒也对此评价:更可怕的才刚刚开始。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件事对中方产生影响总体是偏向利好,中国手机市场今年在第二季度依旧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体现我们市场对智能手机旺盛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印度吃瘪的外国企业也将视线转移到国内市场,比如原本将产能转移的苹果,也将p16的制造工作转移到国内。
作为苹果重要代工厂商的富士康,在之前跟随苹果出走后,让我国多省的对外经济税收受到影响,也有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岗位。
这次苹果政策的转移,也让富士康不得不重新在国内招聘工人,这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反之,印度方面则要失去相应的经济税收和工作岗位。
相对比之下,中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利器。
印度如果继续保持对待外商投资的“老赖”态度,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出走,终有一天反噬和制裁回落到印度身上。
目前的情况已经证明印度“外商坟场”的名号,这让很多外商投资望而却步,毕竟谁也不想进入印度市场之后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尽管印度政府已经开出了很多优惠条件吸引投资,但种种情况表明,这些条件大部分都不能兑现。
这也是外商离开的原因之一,印方在这件事上没有信誉。
信誉对于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是尤为重要的,倘若不再有任何外商青睐印度,对印度的发展无疑是可怕的后果。
依旧需要走在高新技术发展道路上,外商投资随时会因为某些原因离开,扶持本土企业发展才是正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