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蒋经国看完《血战台儿庄》激动不已,不久后两岸关系破冰

分享至

1965年7月,李宗仁将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海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李宗仁到达北京的当天,周恩来总理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审会上,有一桌嘉宾是新中国的电影界人士,周恩来在给这桌人敬酒时,专门对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成荫说:“成荫同志,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成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成荫一直牢记着周恩来的嘱托,但因为当时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一直没有拍摄关于台儿庄大捷的电影的机会。1982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编剧陈敦德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成荫专门向他提到了此事,成荫说:“李宗仁先生是广西人,台儿庄战役时他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希望你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我进行这部戏的拍摄。”

但遗憾的是,成荫在两年后不幸病逝,没能完成“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的拍摄,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1985年,陈敦德被任命为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这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他正式决定把“台儿庄大捷”拍成电影,既歌颂我们的先烈,同时也告慰成荫的在天之灵。

这年3月,陈敦德首先花3000元的高价买下了《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剧本是由两个年轻人——田军利和费林军合作完成的。与此同时,陈敦德又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来了杨光远出任导演。杨光远是一位集导演与摄影于一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由他担任导演的《再生之地》、《老板哥和电妹子》等影片,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初,田军利和费林军带着剧本的第6稿来到了南宁,这个剧本把张自忠将军当成了主角,因为作者认为张自忠的事迹戏剧性强,而且他没打过内战,审查容易通过。

但陈敦德看完剧本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台儿庄战役的最高指挥者是李宗仁而非张自忠,如果按此剧本拍摄,不但与历史不符,同时也不能为成荫“还愿”。最后陈敦德提议,把剧本改为以李宗仁为主线,把写人物的命运改变为表现整个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果的纪实性风格,按照历史事实来写,使影片具有一个宏大的历史感。



两位编剧于是开始认真修改剧本,仅修改稿就达17本之多。重新修改后的剧本着力刻画了李宗仁善于用人、运筹帷幄的魄力,同时台儿庄战役中的种种悲壮动人之笔,在剧本中也得到了艺术的体现。

但这样做在当时有着很大的风险,电影拍摄之前,有人就提出:“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打了胜仗?”“我军三大战役还没拍完,怎么能先拍国民党抗日?”也有人担心:“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以通过。”

11月1日,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专门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了《血战台儿庄》的剧本座谈会,除了一些相关的领导和专家外,曾长期担任李宗仁秘书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和郑洞国、覃异之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应邀出席会议。

会上郑洞国一开始并不相信杨光远能拍好这部电影,他说:“你们一拍国民党就是歪戴帽,斜眼,都是反面角色。”



杨光远真诚地说:“我是直面历史的,是实事求是的,你放心,我不会歪曲这段历史的。”郑洞国这才放下心来,他将自己所知道的台儿庄战役经过,原原本本地讲给了杨光远。

会议的最后,石方禹表态将鼎力支持影片的拍摄,程思远激动地说:“未来的这部影片,将拍出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

1986年2月5日,广西电影制片厂《血战台儿庄》摄制组正式成立。由于这部影片有着浓厚的纪实色彩,这就要求片中的演员们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剧组经过一番认真的挑选,很快确定了剧中人物的扮演者,由赵恒多出演蒋介石,翟俊杰出演王铭章,初国良出演张自忠,宋广汉出演孙连仲,但李宗仁这个主角的演员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就在杨光远因为找不到李宗仁的合适扮演者而烦恼时,他收到了青岛话剧团演员邵宏来寄来的一封信,邵宏来在信中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出演李宗仁。



邵宏来是国家一级演员,1981年,他在电影《南昌起义》中出演陈独秀而一举成名。杨光远也早就听说过邵宏来的大名,但他担心如果让“陈独秀”来出演“李宗仁”,观众会不会跳戏?

杨光远经过考虑,还是邀请邵宏来前来面谈。邵宏来到了以后,经过化妆,不仅在外形上非常像李宗仁,而且很有一种英雄人物的气质,杨光远当即拍板,决定让邵宏来出演李宗仁。

电影开拍以后,邵宏来因为此前大多在演话剧,他担心自己的一些舞台习惯会影响人物的塑造,所以一直有些放不开,杨光远鼓励他说:“你的气质很接近这个人物,你无需表演啊!”

邵宏来在放下心理包袱后,果然很快进入了角色,为了塑造好李宗仁这个艺术形象,他翻阅了大量史料,并走访了许多当年与李宗仁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细心探究这位儒将的内心世界。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邵宏来终于使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李宗仁”跃然银幕。



影片拍摄期间,杨光远始终做到力争真实,影片里有这么一个镜头:当守城的军官给敢死队员发钱时,队员们大喊:“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他们直接把银元扔在地上,然后默默地向敌人的阵地出发,最终57名敢死队员仅有13人生还……

影片结尾的那个镜头更是惨烈: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剧组在影片拍摄期间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友人的帮助,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专门派出在全军都响当当的优秀部队参加拍摄,这让敌我两军拼刺刀的戏,拍得真实感人。杨光远曾感叹说:

当时,济南军区步兵营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从济南军区派出来的战士都非常好,他们参与了影片的拍摄。为了节省,在拍摄战争场面时,我们力争少用兵。我用长镜头拍摄,能把200人的部队,拍得感觉像成千上万的人。



1986年6月,李宗仁在美国定居的独子李幼邻得知大陆在拍《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乘飞机赶回祖国。陈敦德亲自去机场迎接了李幼邻,李幼邻一下飞机,就对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休息,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

陈敦德说:“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

李幼邻却坚持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