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2024年11月27日向沃尔玛中国全体员工发送了一份高层人事调整邮件,宣布山姆会员店中国总裁文安德将于2025年1月31日正式退休,沃尔玛国际部营运高级副总裁Jane Ewing女士“空降”中国市场,接替文安德担任山姆会员店中国代理总裁。
朱晓静在邮件中解释文安德离职的原因是:退休。
文安德现年62岁,自2012年加入沃尔玛中国,分别担任过山姆中国首席营运官、总裁,及沃尔玛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兼山姆中国总裁。文安德加入沃尔玛之前,曾供职于屈臣氏集团。
接替文安德的人选来自于沃尔玛国际部的“空降”,Jane Ewing也于2012年加入沃尔玛全球,先后在沃尔玛美国和国际部的采购、营运、人力资源等部门任职。2017年,Jane Ewing担任沃尔玛国际部首席人力资源官。2020年,调任沃尔玛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级副总裁。2024年1月,重回沃尔玛国际部担任营运高级副总裁,分管营运、供应链、地产等部门。
《商业观察家》获悉,Jane Ewing现年50多岁。
一
文安德
《商业观察家》曾数次采访过文安德,文安德也曾在《商业观察家》举办的新零售峰会上,发表了“会员制零售的黄金时代”主旨演讲。(详细内容点蓝字:)
文安德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来自于两个“瞬间”。
最早,在跟文安德交流仓储会员店这个业态经营时,他曾对《商业观察家》讲了一个他入职山姆中国之初的故事,文安德说在他刚加入山姆中国时,沃尔玛全球CEO董明伦曾问文安德,会员店经营的本质是什么?
董明伦没有提商品力,也没有提用户运营。
董明伦跟文安德说:是原则与纪律。
随后的一个“瞬间”,是在《商业观察家》与文安德交流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时,我们能感觉到文安德那时的关注重心,更多偏向了山姆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开店工作。
他曾对《商业观察家》说,他很关注山姆在上海市场的拓店进展,每次看到相关部门递交上来的开店计划时,他总会问下面的人,山姆在上海有怎样的开店计划与进展。当时,山姆在上海只有一家店,现在,山姆在上海已开业6家店。
他出席的一些行业公开场合,似乎也会比较在意,“场合”内有没有商业地产商等方向的合作伙伴。
早期的山姆中国,处于市场开发磨合期,开店都很谨慎,开一家新店,各个区总、店总在方方面面都要论证好几轮,周期很长,甚至几年时间都下不了结论,以至于有山姆的店总都会自嘲一下山姆的“龟速”。
文安德加入山姆中国后,山姆的拓展提速了。
2012年,文安德加入山姆中国时,已在中国经营16年的山姆只有8家店,而到目前,山姆在中国已开业了51家店,至文安德明年初正式离职山姆时,山姆在中国则有可能会开出53家店,也就是说,文安德在职山姆中国期间,山姆差不多是每年平均开出了3.7家店。
文安德见证、推动并主导了山姆在中国市场迄今为止“最辉煌”的一个黄金拓展期。
实现了以往会员店玩家——麦德龙、正大会员店、物美等等,都未曾实现过的发展速度。也正是这一波快速拓展,让山姆“挤掉”了过去的这些竞争者。
(具体可点击蓝字:,以了解当时的市场,及山姆中国的成长背景)
山姆这个阶段的成功,一个原因在于抓住了一个市场时机——中产阶级的细分市场。基于批零兼营,2B2C两条腿走路架构品质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时机。
2C不要拒绝,做成高端超市的感觉,在此基础上,靠2B(企事业单位的福利采购、商务礼品采购、中小商店等,山姆很多店30%左右的销售来自于商业客户)来做业务规模,2C赚利润,两条腿走路。
B端商业客户的采购人员在为企业采购过程中也会发现山姆的品质,会使得自己的家庭及推荐亲朋成为山姆的顾客,尤其是国人对食品安全重视的加码,山姆得以网罗一部分追求高品质的个人消费者,形成了一个B\C“闭环”。
如果当时的山姆还是走大卖场“平价”商品一站式购齐的路线,就将会失去那波高端会员市场的成长机遇。
因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的成熟“平价”商品流通体系。这是一套中国独有的运营体系,是一套云集中小企业、低成本运营,且拥有固定消费群体的一个很传统、很成熟的体系,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比超市更具有价格优势。
因此,如果还是在这个维度上来跟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竞争,是没有未来的——大卖场当下的困局已经体现了这点。这套基于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的商品流通体系后续又“孵化”出了淘宝、拼多多等平台电商(小商品市场线上化),进而持续在压缩大卖场等传统超市的生存空间。
山姆的成功,就是绕开了这套流通体系——没有人能在“平价”商品的价格上战胜这套流通体系。
山姆走向了细分,做品质商品的消费升级。通过聚焦中产消费群,批零兼营重新架构出了一套基于品质商品新的细分流通体系,进而与传统的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的流通体系形成了差异。
随后,就是规模效应的展现。通过迅速拓店,山姆快速攻占高端会员市场,进而站稳了中国市场。规模效应之下,再把麦德龙等竞争对手挤到了“边缘”。
二
风险
可以说,文安德的“开店能力”,帮助山姆中国赢得了会员店市场的上一轮竞争。
但同时,它可能也带来了一些风险。
从仓储会员店的发展脉络来看,这个赛道并不是一个很快的赛道。仓储会员店的“鼻祖”——Costco以往每年就只能实现10%左右的同比增速,因为仓储会员店很难在一年内开出太多店。新店需要新的经理,接触新的事物,迎接新的政治环境,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传授与落实。
强调“原则与纪律”的会员店,有时候会与开店速度产生一些冲突,就是说拓展的太快可能无法保障“原则与纪律”的落实。
山姆中国在过去两三年时间内,频繁被爆出食品安全与大数据杀熟问题,其过往一些强势经营的品类,比如水果,也被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经营水平在下滑,等等,可能都体现了过快拓展所带来的一些“负作用”。
在人才体系方面,山姆过去两三年从外部招募了大批人才,主要是互联网与快消领域,包括招募了很多来自阿里盒马等人士来做管理。
这一定程度,“重塑”了山姆中国的管理风格,比如,互联网的人才进入之后,搞出了很多绩效考核。
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你懂的,山姆目前有点卷。”
三
群狼
早前,媒体曾流传沃尔玛中国CEO朱晓静的一次内部会议发言,其称盒马是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唯一竞争对手,盒马的创新经营方式有潜力对山姆会员店构成竞争威胁。
《商业观察家》并不是很认可这个“论断”,我们觉得这并不符合当下的市场现实。
在基于中产阶级、中高端用户群来架构品质商品流通体系的竞争中,中国市场到目前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个开放、“无界”竞争的状态。
山姆在这块市场的成功,也引发了许多新老竞争者的加入,现在的这块市场实际上已经成为群狼的猎场。
有空军,有陆军,还有海军。
有线上,有线下,还有线上线下O2O融合。
总体来说,《商业观察家》认为,这块市场不只是山姆与盒马两家企业的舞台,实际上,有五股势力正在这块市场“起舞”,鹿死谁手还未可知,谈论“终局”,早了点。
下面,《商业观察家》就来重点说说这五股势力。
一、传统商超转型。
这个群体是2024年中国商超行业比较火的一个群体板块,领头的就是胖东来,通过输出理念、供应链与零售技术,胖东来带领了一大批传统商超如永辉超市、步步高等,将目光对标到了山姆。
传统商超过去是在跟批发市场、中小商品市场对打,但价格拼不过,发展到现在,随着中小商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持续进化,“孵化”出了淘宝拼多多平台电商、大量硬折扣模式店等,对传统商超的冲击很大,传统商超的生存困难。
于是,传统商超要转型。现在,它们的转型方向是瞄向了山姆的地盘,绕开与批发市场、中小商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正面竞争,即绕开“平价”商品的价格竞争。转而去基于中高端用户群来构建品质商品的流通体系。因此,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转型,如果成功就会一定程度分流山姆的客流。
除了他们自身会开仓储店外(胖东来正在做),还会基于原有的门店调改,来切中高端用户群。它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对标山姆,学习山姆。
典型的例子如步步高,它在长沙的调改店做了重新的用户定位,把目标用户群瞄向了更年轻的用户、品质消费者,以及中高端用户群。它在长沙的调改店,新增的客流中,有18%是山姆会员,来自于山姆。
所以,未来,要看这波传统商超的转型,会做到什么程度,会释放出多大的量能。
二、前置仓生鲜电商。
在《商业观察家》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前置仓生鲜电商,如小象超市、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盒马(店仓合一模型,线上到家订单占比超7成)等,对山姆会员店的关注度不是一般的高。
看起来,它们也是把山姆作为了对标对象。
它们与山姆的用户群有比较大的重合,这就是为什么山姆会做前置仓线上业务的原因之一,在盒马等前置仓刚出现、山姆还没做前置仓到家业务的时候,前置仓生鲜电商对山姆的分流是很明显的——两者重合的同一批用户群,在前置仓电商平台上的活跃度与购物频次,远超去线下会员店的频次。
这一定程度促使山姆大力发展前置仓线上到家业务。
现在,山姆前置仓线上到家业务占总销售的比重已经做到了一半左右,整体的销售规模是前置仓行业最高的,前置仓业务的利润率表现也是行业最优的(山姆330个左右前置仓,几乎每个仓都盈利)。看起来,山姆是守住了这块市场。
但需要提出的是,山姆的前置仓到家业务也有风险,因为它前置仓到家业务的市场增速,当下并不是行业最高的,它的增速大幅落后于美团的小象超市等。
三、B2C货架电商。
如果仔细去看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的财报,会发现它们财报的“宣传口径”开始转向了付费会员经营。
“穷人”是不会付费去成为零售商的会员的。
B2C电商的付费会员业务肯定是瞄向了有购买力的“富人”,这就跟山姆要做的用户群有了更多的重叠。
B2C电商的能力在于,聚集海量用户与海量商品,做规模化、效率化的供需匹配能力。
山姆代表的会员制零售,则是精选商品与聚焦特定用户群,来做"小范围"的会员与商品的精准匹配。
虽然两者走的是两条路,但如果B2C电商的专业化能力与精细化能力,在未来能持续得到提升,也存在一定程度“覆盖”会员制零售的可能。
四、直播电商。
现在,直播电商的增速也下来了,那么,在增速下滑之下,直播行业出现了什么新动向?
直播电商也在往中高端用户群,往品质商品方向走。
阿里巴巴新任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阿里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称,阿里的直播业务就是要做中高端品质商品,他认为这块还有空间。
而有空间,大家就都会往里挤。
比如,直播行业过去就冒出了一批想做直播届山姆、直播届Costco的玩家,比如东方甄选等。
它们的优势是:爆发力强。基于抖音的大流量池、大数据池做会员匹配连接。爆发力强、规模化连接效率高。
劣势是:供应链能力较弱,缺乏时间、资本投入与能力的积淀。且直播订单波动性较大,单个城市的订单密度不足,也带来供应链的稳定性、经济性相对不足。
五、Costco。
之于山姆,Costco可以单独列项。
两者的重合度是当下中国市场中最高的存在——相似的美式仓储卖场、同样的会员制经营模式、高度重合的用户群、全球化的商品供应链能力,以及美式富人生活方式的张力。
山姆在中国做的仓储会员店其实是中国版的Costco——抢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山姆在美国、在全球的经营形态,跟中国的形态都不一样,全球的形态相对中国要“低端”一些。仓储会员店的鼻祖——Costco的全球经营形态,反而是山姆中国当下的形态。
所以,两者的优劣势就很明显。
山姆的优势是:抢先把“Costco”落地中国,那么,它的优势就是先发优势,率先让中国中高端用户养成了山姆的消费习惯、率先抢占了优质商圈物业位置、率先与中国的数字化能力结合、率先架构出了前置仓渠道网路、率先做好了团队的本土化与供应链的本地化落地,以及率先做出了规模——截止2024年11月,山姆中国的销售达到906亿,全年则可能会破千亿,这个体量规模是Costco中国的10倍以上。
山姆的劣势是:其中国业务与全球山姆业务的协同性相对不好,由于定位上的差异,山姆中国与山姆全球在商品采购层面也并没有形成太多的协同效应。这一块,山姆不如Costco,Costco中国门店与全球门店基本一样,Costco的全球一致性要好于山姆。
由此,Costco发力中国市场其实是在用全球的量、全球的规模效应跟山姆竞争,尤其是一些大单品,Costco的规模优势很大。
以下为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所发的邮件原文。
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