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在台湾受尽委屈,1990年冰心写信让他回大陆看看,他咋回复

分享至

孙立人,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军事人物,身陷台湾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委屈和屈辱。

他的一生,像是一场翻覆的波涛,跌宕起伏。

1990年,著名作家冰心写信邀请他回大陆看看,这封信仿佛一道从过去穿越而来的召唤,带着多少温情与期许。



孙立人的回复却让人意外,背后隐藏的真实想法,又让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他的决定究竟代表了什么?是对过往的彻底放下,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这封信开始,我们将走进孙立人内心的世界,探寻他那不为人知的真实想法。

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

这是孙立人去世前念叨的话,没说对得起他们那个“党国”,也没说对得起蒋家王朝,而是特别强调对得起祖国。不久,孙立人在中国台湾病逝,终年90岁。这一天,是1990年11月19日。

而后,中国台湾方面为孙立人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对于这场葬礼的规模,后来台湾一位姓许的教授是这样形容的:

孙立人将军的丧礼确是倍极哀荣,自动前往吊唁者一万余人。今后在台湾,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感人场面了……

这话说得不假。

当天,很多老兵从世界各地赶到中国台湾。当已年过古稀的他们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时,世人看到了孙立人在军界的影响力;

当天,美国维吉尼亚军校老校长,匆匆赶来献上花圈。对这所有着“南方西点”之称的名校来说,孙立人一直是学校的骄傲。

当天,大量台湾百姓自发前来送孙将军,很多人跪地致敬。

入台后,被软禁了33年。33年里,他手上无一兵一卒,早早地消失在民众的视野里。很多人都以为,世人早就忘记了这位抗日名将,不曾想他竟仍有这样的影响力。

后来,孙立人被葬在了台中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墓地:棺椁未入土,就那样端端正正地被安放在地面上。



之所以这么做,并非子女不懂事,而是因为孙立人生前曾明确地表示:要归葬于广州马头岗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与当年的战友们守在一起。既然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后人便只能这样安排。

31年棺不入土,无疑证明了一件事:孙立人晚年是很想回大陆的。这一点,从他逝世前与女作家冰心的一次书信往来,也一样能得到证明。

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正是这段尘封往事。冰心为何会在1990年给孙立人写信?孙立人在台湾都经历了什么,他又为何会被软禁?受尽委屈的他,又是如何回复冰心?家国大义、友情亲情,皆在这些往事里了。

一:孙立人的悲情,李敖一针见血评价

咱们都知道,作家李敖一向敢说、敢骂,当年他曾很直接地表达观点:那些跑到台湾的国军将领一个个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但对孙立人,李敖却极为尊重。

李敖曾这样表达自己对孙立人的钦佩之意:

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而在2010年孙立人纪念馆揭牌时,李敖则又不无惋惜地表示:“但他生不逢时,赶上了蒋介石的时代,被牺牲掉。”李敖的很多话都不靠谱,但这句话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孙立人后半生悲剧的原因:他不该跟蒋介石!

孙立人是安徽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境不错,父亲是晚清举人,曾在山东登州任知府。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晚年他的书法、诗词等造诣极高,都跟早年的教育分不开。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按理来说孙立人应该当个文人,但9岁时的一次经历,让他对人生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当时,他跟随家人来到青岛生活,彼时的青岛老外“高人一等”。一天,他在海边玩耍时,竟莫名其妙地被两个德国孩子打了两耳光。这件事,让小小年纪的孙立人恨透了西方列强。

1914年,14岁的孙立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清华学校,也就是如今清华大学的前身。在学校里,孙立人绝对是一颗闪耀的星。他很爱打篮球,是当时清华篮球的“五虎将”之一,甚至还代表国家队参加过比赛,拿下远东篮球冠军。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进入美国一所大学读土木工程系。因为脑子活,又肯用功,仅用了两年他就拿到了工程师证。对当时在美国的华人来说,工程师显然是份体面的工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