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1年春天,县城的杨柳刚抽出嫩芽。清晨的街道上,收录机里传出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三轮车铃声叮叮当当。
我穿着从部队带回来的那件老棉袄,跟着王婶往李家走。
路上,王婶一个劲儿地叨叨着。
"建国啊,你说你堂堂一个退伍军人,立过三等功,咋就去摆摊卖衣服呢?县棉纺厂多好啊,包吃包住,一个月还有八十多块钱工资呢!"
我笑而不语,手里提着精心准备的一盒大前门香烟和两斤山东大白兔奶糖。
部队转业那会儿,确实有机会进国企。
可我总觉得个体户更有奔头,这两年《人民日报》天天讲改革开放,连口号都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每天天不亮就去服装批发市场拿货,晚上收摊时虽然腰酸背痛,但看着自己赚的钱,心里踏实。
就是催婚的人多了,特别是我妈,整天念叨:"都二十六了,再不找对象,城里的好姑娘都让人挑走了!"
2
进了李家的院子,空气里飘着煤炉烧的炭火味。
李家是县城里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李大伯是高中老师,家里摆着一架红木钢琴,墙上挂着齐白石的画。
堂屋里暖融融的,李秀芳穿着一件鹅黄色的毛衣,戴着金丝眼镜,显得斯斯文文。
王婶说得不错,确实是个俊俏姑娘。她给我倒了杯茶,可眼神里带着一丝疏离。
"小张,听说你是从部队转业的?"李大伯捋着山羊胡子问道。
"是的,李叔。我在部队是通讯班长,还立过三等功。"
"那现在是在……?"
"现在是在县城市场摆个小摊,卖些服装。去年一年能挣两三千呢。"
此话一出,堂屋里的气氛顿时凝固了。李秀芳的手明显抖了一下,茶水险些洒出来。
李大伯的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现在不是都在招工吗?怎么不去找个正经工作?"
我刚要解释,忽然听见一个清脆的声音:"伯父,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这么快,个体户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啊!再说了,能自己创业多不容易。"
抬头一看,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穿着白大褂,约莫二十出头的样子。
她坐在角落里,手里还拿着一本《家庭医生》杂志。
王婶后来告诉我,那时李秀芳的堂妹李秀娟,在乡卫生院当护士。
3
相亲不欢而散。
我推着三轮车往市场赶,装满衣服的车斗吱呀作响。
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同志,等一下!"
回头一看,正是李秀娟。
她穿着一件藏青色的棉袄,踩着解放鞋小跑着追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别往心里去,我伯父他们思想还比较传统。"
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我这才发现她的眼睛很亮,笑起来还有一个浅浅的酒窝。头发上的发卡是个红色的蝴蝶结,在春风里轻轻摆动。
"没事,我习惯了。"我推着车,和她一起往前走,"你们卫生院离市场不远吧?要是缺什么衣服,可以来我摊位看看。摊位在东门进去第三排,好找得很。"
"嗯,改天一定去。"她笑了笑,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暖水袋,"这个给你,我看你手都冻红了。摆摊不容易,要注意身体。"
4
渐渐地,李秀娟成了我摊位上的常客。
每次来都要挑几件衣服,一边挑一边和我聊天。
从她口中,我知道了不少卫生院的趣事。
那时候乡卫生院条件差,有时连最基本的药品都缺。
她经常要骑着自行车去县医院给病人买药,风里来雨里去。
说起这些时,她眼里总是闪着光:"虽然辛苦,但能帮到人,心里就高兴。"
我发现她和她堂姐很不一样。
李秀芳总是梦想着能嫁到大城市去,而李秀娟却说:"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哪里都一样。"
5
那年夏天特别热。七月的一天,我在摊位上中暑了,直接晕倒在地上。
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李秀娟正给我量体温。
"你呀,就是太拼命了。"她一边给我打点滴,一边说,"以后天热记得带把伞,多喝水。"
病房里放着台式电风扇,呼呼地吹着。电视里正播着《渴望》,刘慧芳正和王沪生争执。
李秀娟一边整理床单,一边说:"你知道吗?我其实很佩服你们这些敢闯的人。现在多少人还在等着分配,你们却敢自己创业。"
"也是没办法,"我苦笑道,"现在找对象都难。谁愿意嫁给个卖衣服的啊?"
她认真地看着我:"有志气的女孩子,就会欣赏有志气的男人。"
6
那段日子,我发现自己开始牵挂这个善解人意的姑娘。
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拿货,就想着多赚些钱,将来能给她更好的生活。
可李家人知道后,反对得更厉害了。
一天晚上,李大伯把秀娟叫到跟前:"你堂姐都看不上的人,你怎么能看上?他一个摆地摊的,能有什么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