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创立的艰苦革命史上,有无数热血男儿,为了实现让亲人、后代和同胞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而奋不顾身、前赴后继;也同样有来自祖国大地各个角落的女英雄们,为了实现与男儿们同样的理想抱负而练就奇技,血染疆场,于无形中推进了我国的革命进程,也在女性历史上无数次留下一个本不属于她们的形容词:悲壮。
在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先后牺牲的六位亲人中,最先牺牲的两位都是女性,一位是毛主席的结发妻子和亲密战友杨开慧,一位是先于杨开慧牺牲的、毛主席的妹妹毛泽建。毛泽建牺牲时只有24岁,是一位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可是她牺牲之前,却抱着别人家的孩子拼命地亲了又亲,其中的原因,即使今天的人们知道了,也无不为之动容。
01、人穷志不短的“菊妹子”
毛泽建于1905年10月出生于毛主席的堂叔毛慰生家,因为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她的乳名便叫“菊妹子”。因为父母的身体状况都极为不好,甚至连务农的力气都没有,菊妹子小小的便时常得跟着母亲外出,靠乞讨勉强度日。
1912年,由于韶山出现严重的饥荒,菊妹子家里更是入不敷出,生活举步维艰。毛泽东的父母因为家里没有女儿,便把这个苦命的孩子过继到自己家里当女儿,成了毛家三兄弟争相宠爱的妹妹,毛泽东给这个比自己小一轮(12岁)的妹妹取了个新名字:毛泽建。
到上屋场的新家不久后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两个小偷,见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家,便以为可以“畅行无阻”,问毛泽建家里值钱的东西在哪儿,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女孩儿直到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也楞是没有透露一个字。小偷只得悻悻而去,家人却从此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也对她更为疼爱了。
然而,养父母还没来得及把毛泽建抚养长大就在1919年和1920年先后去世了,这使得十四五岁的毛泽建又一次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的她回到原来的家里时,亲生父亲也已经去世,只剩下已经失明的母亲和4个弟妹,最大的10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万般无奈的母亲把她送到杨林一户姓肖的人家去当童养媳。
那个年代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家里最没有地位的劳动力。她在那里每天不停地干活不说,还要时刻被婆婆“调教”,动不动就拳脚相加,甚至干活累得晕倒了,摔得头破血流,还被骂成是“偷懒”而挨打。
直到1921年春节期间,从北京回来的毛泽东在家里没见到妹妹,才知道了她的处境;又在见面之后听到她声泪俱下的哭诉,便决定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毛泽建听到哥哥答应带她去长沙读书,立刻破涕为笑地说:“哥哥到哪我到哪”。尔后,毛泽东通过各种关系说服肖家最终同意解除这桩本就不合理的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