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后,忙碌了大半辈子的邓小平同志终于从党中央退了下来,闲散下来的老人家偶尔会和夫人卓琳一起逛逛公园,或是在假日的时候,翘首以盼儿孙们归来。
每当饭后闲聊时分,他总爱给孙子辈说些当年的光荣岁月,但其中说的最多的便是三位姓陈的将军,每每说到动情处,言语中满是笑闹和惋惜。
邓小平同志回忆的“三陈”,分别是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他们都曾是邓小平麾下不可多得的虎将,也是与邓小平羁绊最深的将领。
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他们就一起跟随邓小平四处征战了,他们个个驰骋沙场,能征善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他们与邓小平同志之间都有着哪些往事?
三位将军又为何能引起邓小平回忆良多呢?
一、痛惜陈赓
“三陈”中的第一位是陈赓大将。只可惜天妒英才,陈赓过早的去世,给邓小平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陈赓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作为“黄埔三杰”之一,13岁便弃笔从戎参加了湘军。跟随着部队参加过讨伐吴佩孚,驱逐张敬尧、赵恒惕,护法战争等多次战役。
随后又进入黄埔军校,在校内成为了风云人物,也深受蒋介石的赏识,这才有了日后救蒋介石的事情。
周总理也曾夸奖过陈赓,说他既是员虎将,也是员福将。然而就是这位虎将,在作战时却多次让邓小平大发雷霆。
1938年邓小平接任119师政委,陈赓受命成为386旅旅长。一次会议后邓小平找到陈赓,想让他去担任119师的副师长,刚一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了陈赓的强烈拒绝。
陈赓是一位骁勇的悍将,与其让他坐在师部当参谋,还不如让他作为一个士兵在战场冲锋,他极力反对邓小平的提议。
陈赓认为自己在386旅带的好好的兵,为什么非要去做个闲职?整天在指挥部坐着还不得把自己憋死。
邓小平听后再三劝导陈赓,但这位耿直的大将就是不愿意。最后邓小平耐性耗尽,生气的质问陈赓是不是违抗命令,别以为自己收拾不了他,说完就让警卫员把陈赓关了禁闭。
陈赓虽说是被关了禁闭可也没闲着,开始忽悠起了看守的小战士,说他在总部当个看守兵又不能上前线杀鬼子,当兵不是白当了吗。
又说自己早晚要被放出去的,不如让他现在把自己放出去,带他去前线杀鬼子。小战士哪能经得起这样的忽悠,于是便把陈赓放了出来。
就这样陈赓带着小战士连夜回到了自己的指挥部,无论邓小平再怎么传唤,就是以自己军务繁忙为借口推辞不去。弄的邓小平也是无可奈何,不但没能调动陈赓,还成了唯一一个关陈赓禁闭的领导人。
但要说关禁闭对陈赓来说也只是一件小事,后来发生的事,让邓小平气的差点要枪毙陈赓。
这件事发生在1944年的浮山反击战,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
当时共产党的军队与日伪军正展开激战,蒋介石派阎锡山偷袭了共产党后方的军事基地。
两次国共合作蒋介石均发生了背叛,这让共产党的中央领导人异常气愤。在邓小平与刘伯承等同志的强烈要求下,共产党领导人们达成一致意见,给陈赓下达了围剿阎锡山部队的命令。一方面给牺牲的同志报仇,另一方面争取在国共谈判中占据优势。
为了能挫败阎锡山的军队,共产党当时调集了8个团的兵力给陈赓,为的就是让他能一战而胜,打出共产党的气势。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临危受命的将军,竟然在战场上违抗军令,当起了“逃兵”。
当时阎锡山正率领着他的三个师浩浩荡荡的往浮山进发,大敌当前陈赓丝毫不在意,不但一点应对的意思都没有,反而把正在跟伪军作战的刘世昌给叫了回来。
两人刚一见面,陈赓就直接扔了一句:“8个团能不能带,不能带就滚回家种地去。”刘世昌也是个暴脾气,虽然当时一脸懵但一听这话,当时就拍着胸脯应下。真是一个敢给一个敢接啊。
但当时刘世昌只是一个小小的团长,哪能干师长的活呢,其他的团也都是一脸不服气的样子。
可战争刚一开打,其他的团就服了,刘世昌带领着他的13团冲在最前面,先以雷霆之势夺下岑上,又如疾风般转战泗洪山,屡攻屡克、战无不胜,就这种不怕死的风格,别说是敌人了,就连友军看了都觉得胆寒。刘世昌不但全歼了阎锡山的主力73师,还将其他的两个师打得七零八落。
眼看着此战就要大捷,刘世昌一个激动把电话打到了师部。这回轮到电话另一边的邓小平懵了,忙问他是谁?
大大咧咧的刘世昌还没察觉到问题的不对。
回答道:“是我,刘世昌啊,这不老首长您把我从河北调过来的嘛。”
而邓小平得知这一仗的总指挥是刘世昌,陈赓跑到后面观战的时候。气的是浑身发抖,直接摔了刘世昌的电话,拨通了陈赓的电话。
电话这边邓小平生气的朝着陈赓质问到他在搞什么?让他做司令员他却把刘世昌推上去,是不是把军令当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