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分享至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

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

95年前的今天,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是李大钊一生的光辉写照。他穷尽毕生的精力在中国研究、讲授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革命造就了最初的一批共产主义者,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是第一个与共产国际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是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并成为孙中山指定进入国民党一大主席团唯一的共产党人。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却未曾担任过什么重要领导职务。他是献身革命的第一位中共主要领导人。

从神童到秀才

李大钊从小很可怜,他还未出世,父亲就因病去世;他两岁的时候,母亲也因病撒手归西,是爷爷把他拉扯大的。但李大钊小的时候特别聪明,他4岁开始认字,6岁就已经把《三字经》和《千字文)学完了。被村里人称为“神童”。

一天,李大钊随爷爷到村头玩耍,正赶上一个卖西瓜的与一个村民在打赌。卖西瓜的向那个村民提出:如果村里的孩子谁能认识告示,我愿愿输一筐西瓜请客。正说着,李大钊跟着爷爷向这边走了过来,打赌的村民像找着救星了似的,跑过去把李大钊抱了起来,并告诉李大钊事情的经过。李大钊也不客气,一口气就将那张告示念了下来,这一下把众人都给震惊了。

没想到,那个卖西瓜的不服,说道:光念下来不行,如果李大钊能把告示上的字儿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那他才服气。这一下众人心里可没底了。但没想到李大钊把手一背、眼一闭,一字不差地将那张告示背了出来。这一下卖瓜人彻底服了,他输了一筐西瓜给大伙儿吃。从此,李大钊“神童”的美名就在四邻八乡传开了。

后来,15岁的李大钊到当地永平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了秀才。在金榜题名的那天,整个村子沸腾了起来,锣鼓声、喇叭声响成一片,人们奔走相告。镇上报喜的人们打着旗帜、拿着喜帖、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来李大钊家报喜。李大钊紧跟着爷爷,手里端着一个钱盘子,一边向大家说着感谢的话,一边抓起钱盘子里的铜钱四处分发给报喜的乡亲。从那以后,乡亲们就对李大钊特别尊敬和厚爱。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他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同当时中国许多先进分子一样,李大钊曾一度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他在实践中感到,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宣传的理性王国,并不能保证正义、平等、人权的实现,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更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坚信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接受了他认为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李大钊预言: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的觉悟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沙滩的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

当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

,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

可是据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唯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的。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学员的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而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向他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和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比毛泽东大4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的学习条件,开阔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区委工作,身边汇聚着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是很大,但大家都将李大刘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掀开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篇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积极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

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

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

“叫共产党!”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便决定亲自护送。

翌年1月.李大钊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蓬马车。遇城门盘查,他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

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量,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者手。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