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里有一个顶级思维叫「见路不走」,可以说开示和开悟了很多人。
那何为“见路不走”呢?豆豆在她的小说《天幕红尘》借由男主叶子农的口,有一个鞭辟入里,令人醍醐灌顶的解释:
他说,“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泥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无漏的。”
所以,对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取得过一些小成绩,成功过那么一两次的人而言,最危险的经验就是成功。
要知道,失败尚且可以借鉴,但成功通常都是不能复制的。更何况,很多人的所谓成功,更多的靠的都是「运气」,即便当下的所有条件都满足,你也未必能再次获得同样的成功。
但总有一些人,因缘巧合之下,获得那么一两次成功,就觉得自己牛气哄哄,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心高气傲起来,认为都是自己的能力,自己想做什么都能成功。
于是悲剧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往往也是他从顶峰滑落的开始,轻则亏损,重则倒闭,若不吸取经验教训,甚至还可能从此一败涂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01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究竟应该如何深刻理解“见路不走”呢?
但其实,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见路不走”这件事吧,得“悟”。
这里“悟”和“理解”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深度不同,或者更准确地说,维度不同。
“悟”不仅比“理解”更深一层,而且维度也比其更高一层。
而且很可能还远远不止一层,而是好几层。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杯子,理解只是看到图片,知道这个杯子是什么颜色,什么造型,上面有什么花纹,仅此而已了;
悟是把这个杯子拿在手里,不仅知道颜色、造型和花纹,还知道杯子是什么材质,什么重量,什么手感,并且还能用这个杯子喝水、喝茶。
这就相当于什么?佛家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比量」、「现量」。
所谓比量就是通过比较和推理来获得的认识,所谓现量就是通过直观感知、直接经验所获得的认识。
也就是说,理解是比量,悟是现量。
为什么很多人懂得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
因为你只是理解了很多道理,而非悟到了很多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难怪,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02
说到这,你估计也就明白了,“见路不走”这件事不能光说不练,你理解得再到位,再深入,也不过是纸上功夫。
更何况,“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它要求的就是我们必须得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