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短短 28 字的信札,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写下的。其笔法圆劲古雅,点画之间韵味无穷,结体平稳而质朴内敛,将雪后的喜悦与对友人的牵挂完美融合,被誉为 “二十八骊珠”“天下法书第一”,堪称书法艺术的神品。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时期,身处名门王氏家族。他早年经历丰富,后辞官追求隐逸自然的生活。 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心境写下了这封简短却韵味无穷的信札。“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寥寥数语,笔法圆劲古雅,点画之间尽显韵味,结体平稳而又蕴含着质朴内敛的意韵,仿佛将那雪后的喜悦与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完美地融入其中。
《快雪时晴帖》以其圆笔藏锋为主,起笔、笔划构造沉稳低实,收笔锋芒不显却力道遒劲。点画俯仰生情,钩挑不露锋,提按顿挫节奏起伏。
每一个字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如 “快” 字左右呼应,“雪” 字重心调整精妙,整帖雍容古雅,圆浑研媚,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不展现出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在结体上,以方形为主,平稳匀称,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变化多端且富有节奏感。从 “羲之顿首” 的行草到 “山阴张侯” 的行楷,层次丰富,闲雅平和又力透纸背,既符合当时自然、率真的审美趋势,又体现了王羲之对字体结构的精准把握和创新精神。
它曾被北宋米芾收藏于 “宝晋斋”,后入藏宣和内府,又随着历史的洪流,历经了金、元等朝代的变迁。到了明代,它被魏忠贤的死党宦官冯铨偶然所得,最终在康熙十八年,由冯铨的儿子冯源献给康熙皇帝,自此进入皇家大院,成为皇家珍藏。
落入到了乾隆皇帝的手里,众所周知,他是出了名的盖印狂魔,落入他手中的字画无一不是被盖的满满的印章痕迹,当《快雪时晴帖》落入他的手中时,他的喜爱之情近乎狂热。他在这幅仅有 28 字的帖上,竟盖了 172 个章,题字多达 60 多处。网友评价:这是在印章上写了26个字吧!
他在帖前题写 “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八个小字、“神乎技矣” 四个大字,又赞其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乾隆的这些印记,有的盖在字旁,似在守护字迹;有的盖在空白处,仿佛为作品增添别样装饰。
他还习惯盖全八玺,如 “乾隆御览之宝” 椭圆朱文印、“乾隆鉴赏” 正圆白文印等。不仅如此,他对《快雪时晴帖》的珍爱还体现在装裱上,所用包首是一块有着牡丹、莲蓬、桃子、佛手、石榴、云纹等图案的繁复织锦,尽显低调奢华。
对于乾隆这一行为,从正面来看,在古代文化背景下,题字和印章是收藏家表达喜爱的方式之一,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乾隆的题字和印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快雪时晴帖》的珍视。乾隆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御书匾额 “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他曾亲自为此帖题识七十一则,到了晚年因视力不佳,又改由董诰代笔三则,可见其珍视程度。
他们说, 乾隆皇帝的这些章和题字既不会破坏原作的美感,使原本简洁高雅的书法作品变得更加贵重和稀有。更重要的是,有乾隆印章的作品不会有假。
但是,负面评价也同样强烈。乾隆大量的印章和题字却破坏了这种美感。它们分布在作品的各个角落,甚至遮掩了部分字迹,破坏了作品原有的布局,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这种过度的干预与原作的风格和气质形成了强烈冲突,严重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纯粹的欣赏。
从另一个角度看,乾隆在众多书画作品上大量盖章题字的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过度的占有欲的表现。 他似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与这些珍贵的艺术品紧密相连,留下自己的印记以显示拥有权,这与传统收藏家对艺术品尊重和保护的态度相去甚远,更像是对艺术品的 “掠夺”。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