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资有了新动向?
一个新信号值得关注。
10月25日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到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108家,同比增长11.4%。
新设外企数量增加是好事,但大家更关心的是后面这个数据: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4%。
(来源:商务部)
外资真的在撤离吗?
根据商务部细分行业数据: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792.4亿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461.3亿
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71.2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同比增长1.5%。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7.3%、35.3%和29.2%。
从国别来源地来看,德国、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9.3%、11.6%。
顺便对比一下1-8月的情况。
当时商务部数据显示,1-8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近3.7万家,同比增长11.5%,实际使用外资超5800亿元人民币。
(来源:商务部)
也就是说9月单月全国新设外资企业5108家,实际使用外资606亿。
外资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外资对中国的长期信心没有变,另一方面利用金额大幅缩水,说明外资短期不愿意投入,中国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在2022年之前,中国每年利用外资金额相当可观,即使疫情期间也维持了高速增长。
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高达1891.32亿美元,达到历史顶点。
进入2023年之后这一数字开始下滑,2023年全年金额为1632.5亿美元,同比下降13.68%。
(米宅制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
2024年前9个月,实际利用外资相比2022年巅峰时期减少近600亿美元。
外资撤离、投资金额下滑,原因有多重。
一是产业转移的扩散效应。
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明显增长,外商外企开始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
二是2020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全球其他国家在疫情中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的疫情防控相对较好,供应链和生产能够正常运作,因此部分外商投资反而回流中国。
三是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投资活动放缓,甚至连美国都无法避免。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较2022年下降了6.44%。
理解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必须直面根源灵魂拷问:
外资为什么投资中国?
一是企业利润,决定了企业投资意愿
二是利税上缴,决定了政府推动积极性
国统局数据显示,2024年1到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总额都同比下降2.3%。
(来源:国统局)
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收入没有大降,说明都在降价挤压利润争取原本的市场与客户,价格战打到极致。
这也导致9月份的CPI和PPI数据相吻合,企业销售的半成品、成品价格也继续下跌。
这种营收利润双双下降的局面,已经蔓延到了国企。1-9月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235.9亿,同比下降6.5%。
财政也很紧张。
1到9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3%,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3.5%。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2%。
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轮史诗级的深度调整。
一些外资曾经有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低质量外企资本已经不再适合国内经济发展需求,缺乏投资机会和回报,选择主动退出。
世界银行6月11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稳定在2.6%。
在2025-2026年小幅上升至平均2.7%,依旧低于疫情爆发前十年3.1%的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接下来的三十年,需要外资会与之前完全不同。
2
外资减少中国业务、甚至关闭中国业务部门,早已不新鲜。
例如2024年一个重磅事件:
IBM关闭中国研发部门
2024年8月26日,IBM全球企业系统开发部副总裁Jack Hergenrother宣布:
IBM基础设施决定将中国系统实验室的研发工作转移到海外其他IBM基础设施基地,目前正在撤出中国所有的研发工作。
(来源:微博)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中国研发部门关闭涉及两条业务线:
1.IBM中国开发中心CDL
2.IBM中国系统中心CSL
CDL成立于1999年,是IBM全球五大软件实验室之一。
它为IBM提供开发、测试、全球化、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等,参与研发的IBM产品数以百计。
CSL成立于2004年,主要承担IBM全线系统产品的核心研发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受影响的员工会拿到N+3补偿。
IBM自己作出的判断是:
未来战略重点转向服务中国民营企业,以及部分在中国的跨国企业。
这些年,中国本土IT企业崛起,同时IBM自身在云计算等领域竞争力下降,导致中国市场业务不断萎缩。
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IBM在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降近20%。
除了IBM以外,戴尔、微软、惠普等公司也在今年传出搬迁生产线的传闻。
同一时间,美国科技公司撤离的背后,还有一份重要文件值得关注。
它就是《美中科技合作协定》。
2024年美国大选,初步结果已经出炉。
懂王如闪电般归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同时也合情合理。
自南北战争后接近160年间,美国仅出现过10次由一个政党同时控制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情况,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统一政府。
统一政府意味着美国的立法、行政高度一致,一场巨变即将到来。
这也意味着,《美中科技合作协定》续签遥遥无期。
自1979年1月签订以来,《协定》每隔5年续签一次,已连续执行45年。
(来源:科技部网站)
这个协定在2023年8月以后,两国同意《协定》续签,每次只延期6个月。
第二次延期后直到2024年8月底,由于没有能够达成共识,《协定》已经失效。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中美科技领域会走向脱钩,而不是合作。
前段时间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财报,带崩了整个美股芯片半导体板块。
财报数字表现还行,问题在于握在手里的订单减少了50%,阿斯麦预计未来在华销售额将下降20%。
投资人纷纷用脚投票,公司股价大跌。
(来源:雪球)
长期密切关注阿斯麦公司最新动态的荷兰记者,马克·海金克,在接受国内媒体专访时表示:
预计从2025年开始,阿斯麦来自中国的收入占比将会下降,因为EUV将再次占据市场,因为对人工智能芯片有巨大的需求,大型半导体客户需要EUV。
如果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脱钩,那么苹果等一系列外企将加大力度,分散产业布局,往中国以外设厂。
美国借助科学交流,来实现对中国求同存异的双边互动模式,已经逐渐退场。
中美科技外交,也暂时让位给了大国博弈。
商务部统计显示:
外资企业只占市场主体2%,创造4000万个就业岗位,贡献全国进出口40%、税收的16%和创新投入的16%。
稳外资,至关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医疗领域扩大外资试点、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等等政策,接踵而至。
(来源:中国政府网公众号)
咨询公司英特华InterChina的一项,针对271名在华外企高管调查显示:
约一半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公司在未来三年内将丧失原产地优势,21%高管认为已经丧失。
15到20年前,跨国外企是国内打工人最向往一类企业,时过境迁就业环境与择业观念已经完全改变。
如何吸引外资加大投入?如何让更多的外企安心在中国拓展业务?
这个问题不该问企业,更应该向内探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