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上表贬李严为庶人,为何诸葛亮病逝李严痛哭悲愤发病而死?

分享至

世人皆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不知他与李严之间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蜀汉建兴年间,朝中两位重臣斗智斗勇,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较量悄然展开。诸葛亮上表贬李严为庶人,看似无情,实则大智若愚;李严痛哭悲愤而死,表面偶然,背后却暗藏玄机。这对政治对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诸葛亮病逝,李严会如此伤心欲绝?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又有何不为人知的内情?

李严其人

话说那李严,本名李平,字正方,乃南阳人士。这厮生得一副好皮相,头戴纶巾,身着儒衫,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风骨。可莫要被他这副斯文模样给骗了,这李严可不单单是个读书人,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奇才呢!

且说那会儿,蜀中还是刘璋的地盘。李严在刘璋手下当了个成都县令,也算是小有成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刘备领兵入川,要夺取这锦绣天府之地。李严听闻此事,心下盘算:"这刘璋是个软脚虾,怕是挡不住刘备的雄兵猛将。不如......"

就这么着,李严一拍大腿,带着他的兵马,在绵竹一带主动投降了刘备。刘备见李严投诚,心中大喜,当即拍板封他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这一下,李严可算是平步青云,一跃成为蜀汉朝廷的重臣了!

李严这厮,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办起事来,那叫一个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就连诸葛亮这等智者,也不得不赞叹道:"李严行事如流水,取舍无滞,当真是个人才啊!"

刘备也对李严青睐有加,让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李严这厮,仗着刘备的信任,在朝中的地位是节节攀升。

世事无常,天有不测风云。刘备在永安宫病重垂危,这可把蜀汉朝野上下都吓坏了。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来诸葛亮和李严,将他们二人同时封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刘禅。

这一下可了不得,李严摇身一变,成了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镇守永安。说白了,就是把统管东方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他手里。这下可把李严乐坏了,他心想:"这下可好,我在朝中的地位,可就仅次于诸葛亮了!"

随后,李严更是被封为侯爵,还得到了"假节"的特权。这"假节"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代表皇帝行使某些特殊权力的象征!接着,他又被加封为光禄勋,这可是朝中的高官厚禄啊!

李严的好运气还没完,建兴四年,他又被提拔为前将军。到了建兴八年,更是被封为骠骑将军,这可是将军中的顶级存在了!

按理说,李严身为顾命大臣,理应与诸葛亮同心同德,共同扶持蜀汉江山。可这厮却不知足,利欲熏心,成天琢磨着如何谋取更大的权力。这不,他开始玩起了两面派的把戏。

一天,李严笑眯眯地来到诸葛亮跟前,说道:"丞相啊,您为国操劳,功劳盖世。依我看,您该受九锡、进爵封王才是!"

诸葛亮听罢,心中冷笑:"这厮打的什么主意,我岂能不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淡淡地说道:"李将军此言差矣。我本是东方一介布衣,蒙先帝不弃,方有今日。如今讨贼未成,又岂敢僭越受此殊荣?"

李严见诸葛亮不上当,心中暗恼,却也无可奈何。可他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开始暗中使绊子。这不,诸葛亮北伐时,李严负责运粮,却故意拖延,致使前线粮草不继。

诸葛亮无奈,只得撤军。谁知李严又假装吃惊,对后主刘禅说:"丞相此举乃是诱敌之计,不日必有大胜!"这番话,可把诸葛亮气得不轻。

诸葛亮上表贬李严

话说那蜀汉建兴十年,诸葛亮北伐在即,朝中却暗流涌动。李严这厮,仗着自己位高权重,越发骄横跋扈起来。他不但在朝中结党营私,还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使得北伐大计屡屡受挫。

这天,诸葛亮正在府中批阅奏章,忽听下人禀报:"丞相,有紧急军情!"诸葛亮放下手中竹简,沉声道:"何事?"那下人连忙回道:"启禀丞相,前线传来消息,李严将军又擅自调动粮草,致使汉中军粮不继!"

诸葛亮闻言,眉头紧锁。他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远方若有所思。良久,他转身对身旁的姜维说道:"伯约,你可知李严为何如此行事?"

姜维躬身答道:"丞相,依属下之见,李严此举无非是想借机削弱丞相威信,以图谋私利。"

诸葛亮微微颔首,道:"不错。李严此人,野心勃勃,今日若不除之,恐后患无穷。"说罢,他提笔疾书,写就一封奏章。

次日朝会,诸葛亮将奏章呈于后主刘禅。刘禅展开一看,只见上书:

"臣亮启奏:前将军李严,自恃功高,目无君上。屡次违抗军令,擅自调度,致使北伐大计受阻。臣恳请陛下降罪李严,以正军纪,以安国本。"

刘禅看罢,不禁大惊。他抬头看向诸葛亮,问道:"丞相,此事当真如此严重?"

诸葛亮拱手答道:"陛下明鉴,李严之罪,罄竹难书。若不严惩,恐军心涣散,北伐难成。"

刘禅沉吟片刻,又问道:"丞相以为该如何处置?"

诸葛亮正色道:"依臣之见,应当将李严贬为庶人,以儆效尤。"

刘禅闻言,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贬为庶人"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李严将失去所有官职和爵位,沦为平民百姓。这可是对一个朝廷重臣最为严厉的惩罚了!

就在此时,朝中大臣纷纷开口,有人为李严求情,有人附和诸葛亮之言。一时间,朝堂之上争论不休。

刘禅见状,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就依丞相之言,将李严贬为庶人。"

诸葛亮闻言,躬身谢恩:"臣遵旨。"

就这样,李严被贬为庶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蜀汉。朝中上下无不震惊,李严更是如遭雷击。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堂堂一个朝廷重臣,转眼间就沦为了平民百姓。

李严被贬的当天,诸葛亮派人将他召至相府。李严忐忑不安地来到诸葛亮面前,只见诸葛亮神色严峻,开口道:"李严,你可知罪?"

李严跪地叩首,连声道:"臣知罪!臣知罪!还请丞相开恩!"

诸葛亮冷冷地看着他,道:"李严,你屡次违抗军令,擅自调度,致使北伐大计受阻。如此行径,实乃大逆不道!今日贬你为庶人,已是网开一面。若再有下次,休怪我不念旧情!"

李严闻言,额头冷汗直冒。他连连叩首,道:"臣知错了!臣以后再也不敢了!还请丞相给臣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诸葛亮沉默片刻,终于开口道:"念在你曾为国效力,今日就饶你一命。日后若能洗心革面,重新效忠朝廷,未尝不能重获圣眷。"

李严如蒙大赦,连忙叩谢:"多谢丞相开恩!臣必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力!"

就这样,李严被贬为庶人,失去了所有的官职和爵位。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蜀汉,朝野上下无不震惊。许多人都在猜测,诸葛亮此举是否另有深意。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排除异己。也有人说,这是为了整顿军纪,为北伐做准备。更有人猜测,这或许是诸葛亮的一招"釜底抽薪",为日后重用李严做铺垫。

诸葛亮病逝

话说那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率军北伐,驻扎于五丈原。这一年,诸葛亮已经五十四岁,常年操劳,身体每况愈下。然而,为了北伐大业,他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丝毫不肯松懈。

一日,诸葛亮正在帐中议事,忽然面色一变,捂住胸口,踉跄了一下。左右见状,连忙上前搀扶。姜维见势不妙,急忙说道:"丞相,您的身体要紧,不如先歇息一会儿?"

诸葛亮摆了摆手,强撑着站起身来,说道:"无妨,只是旧疾复发罢了。北伐在即,哪有时间休息?"说罢,又强打精神继续议事。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的身体状况越发糟糕。他常常彻夜难眠,咳嗽不止。众将士见状,无不忧心忡忡。

一天深夜,姜维巡营回来,发现诸葛亮的帐篷里还亮着灯。他轻轻掀开帘子,只见诸葛亮正伏案疾书,旁边堆满了各种军事图纸和策略。

姜维叹了口气,上前劝道:"丞相,夜深了,您该歇息了。"

诸葛亮抬头看了看姜维,苦笑道:"伯约啊,我这把老骨头怕是撑不了多久了。趁着还有点力气,得把北伐的计划都安排妥当才行。"

姜维闻言,不禁心中一惊。他正要开口,诸葛亮却摆了摆手,继续说道:"伯约,你要记住,北伐之事关乎国家兴亡。我若有个三长两短,你可要继续为国效力啊!"

姜维听罢,不禁热泪盈眶,跪地叩首道:"丞相放心,姜维誓死追随丞相之志,绝不辜负丞相厚望!"

就这样,诸葛亮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可他依旧强撑着身子,每日处理军务。众将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又无可奈何。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诸葛亮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他躺在床上,气若游丝,却依旧不忘叮嘱姜维北伐之事。

姜维跪在床前,泪如雨下,哽咽道:"丞相,您放心,末将一定不负所托,继续北伐大业!"

诸葛亮微微点头,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好,好......我若能再活二十年,必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话音未落,诸葛亮便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军营。将士们闻讯,无不悲痛欲绝。有的痛哭流涕,有的跪地不起,更有甚者,竟然以头抢地,晕厥过去。

姜维强忍悲痛,召集众将商议后事。他下令将诸葛亮的遗体运回成都,同时严令全军戒备,防止魏军趁机袭击。

就在此时,有探马来报,说魏军主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正率军急速赶来。姜维闻言,不由得冷笑一声,说道:"司马懿啊司马懿,你也有今天!"

原来,诸葛亮生前曾多次与司马懿交手,每次都让司马懿吃尽苦头。司马懿对诸葛亮可谓是又敬又怕。这次听说诸葛亮病逝,司马懿一方面为失去一个强劲对手而松了口气,另一方面又对诸葛亮的才能深感敬佩。

司马懿率军赶到五丈原时,蜀军已经撤退。他站在诸葛亮曾经的大帐前,久久不语。良久,他才叹息道:"孔明啊孔明,你走得太早了。若你再活二十年,这天下还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呢!"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灵柩正在回成都的路上。沿途百姓闻讯,无不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跪在路边,为诸葛亮送行。

当灵柩抵达成都城门时,整个城市陷入一片哀悼之中。后主刘禅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百姓们更是挤满了街道两旁,痛哭失声。

就在此时,有人注意到,在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正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众人仔细一看,竟然是被贬为庶人的李严!

李严跪在地上,一边捶胸顿足,一边哭喊道:"丞相啊丞相,你怎么就走了呢?李严有眼无珠,多次得罪丞相,如今悔之晚矣啊!"

旁人见状,无不唏嘘不已。有人上前搀扶李严,却见他已经泪流满面,浑身发抖,竟然就这么晕了过去。

李严重获重用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朝野陷入一片哀悼之中。然而,国家大事不可耽搁,后主刘禅很快就召开了朝会,商议国家大事。在这次朝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重新进入了众人的视线——那就是曾经被贬为庶人的李严。

话说那日,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齐聚。刘禅坐在龙椅上,环视群臣,开口道:"诸位爱卿,如今丞相已逝,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

众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就在此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殿外传来:"陛下,臣有话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跌跌撞撞地走进大殿。定睛一看,竟是那李严!

李严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地说道:"陛下,臣有罪!臣愧对先帝,愧对丞相,更愧对陛下!如今丞相已逝,臣愿为国效力,以赎前罪!"

刘禅闻言,不由得一愣。他转头看向身边的侍从,低声问道:"这不是被贬为庶人的李严吗?他怎么来了?"

侍从连忙回答:"回陛下,李严自从被贬以来,一直深居简出。听闻丞相病逝,他日夜痛哭,甚至一度病倒。今日强撑病体前来,想必是有要事禀报。"

刘禅点了点头,对李严说道:"李严,你有何话说,但说无妨。"

李严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臣虽被贬为庶人,但心系国家。如今丞相已逝,北伐大业不可中断。臣愿献上一计,助我蜀汉北伐!"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有人惊讶于李严的勇气,也有人对他的话嗤之以鼻。

就在此时,姜维站了出来,朗声道:"陛下,末将以为可以听听李严之计。他虽有过,但毕竟曾为朝廷重臣,或许真有良策。"

刘禅闻言,沉思片刻,终于点头道:"也罢,李严,你且说来听听。"

李严深吸一口气,徐徐道来:"陛下,臣以为,我军应当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与东吴修好,联合抗魏。同时,加强关中防御,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

此言一出,朝堂再次哗然。众臣纷纷议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

刘禅听罢,不禁眉头紧锁。他转向姜维,问道:"伯约,你觉得如何?"

姜维思索片刻,回答道:"陛下,李严此计确有可取之处。然而,具体如何实施,还需细细斟酌。"

刘禅点了点头,又问其他大臣的意见。经过一番讨论,大多数人都认为李严的计策可行。

最后,刘禅拍案定夺:"就依李严之计!李严,念你知错能改,朕决定重新启用你。即日起,你官复原职,为朝廷出力!"

李严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首:"多谢陛下恩典!臣必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

就这样,李严重新被弃用,官复原职。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蜀汉,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人赞叹刘禅的宽宏大量,也有人对李严的回归表示担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