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尧
苏州的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家国情怀、开放融合、务实进取等精神特质,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磅礴力量。
以文培元让城市认同力进一步提升。从城市学的研究视角来看,“生活在苏州很有福气”,正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从极具地域文化属性的印记中,生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性价值,并推动其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效体现。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探源工程”为引领,进行苏州非遗文化传承、苏州园林文化守正创新、苏州民俗、大运河文化、乡耕文化等主题的脉络梳理,正是更深层面、更广领域的有益溯源。对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上的成果,从“中华传统文化在苏州的历史长河中流淌浸润的硕果”到“改革开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从文化研究中提炼出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之答,谓之有益研究。以古城保护的“苏工精作”“最江南”等为蓝本展现苏州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以人为本”“互融共生”等为蓝本展现苏州现代文明的深厚内涵,积淀文化尊崇。江苏苏州干部学院的昆曲沉浸式教学课程,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主题,串联苏州评弹、昆曲选段,把苏州特色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于党性教育的“心学”课程体系,亦是有益探索。
以文搭台让城市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从“吴江号”引才专列开进武大、首发武汉“高校引才专列”抵苏、“校园苏州日”(苏州—武汉)双向奔赴,全程苏韵浓厚,用文化搭台,体现了苏州拼抢吸引人才的精致手笔,今年更是重磅发布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统领,系统构建“1+8”的人才政策体系,注重融合和深耕见贤思齐的文化属性,向世界展示新时代苏州海纳百川的人文吸引力。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落户吴中为例,就是运用好文化优势,苏州吴门医派的中医文化传承和资源禀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来看传承了600多年的香山帮,代表着苏式建筑的顶流水准,成名作品大到天安门、故宫三大殿,小到非遗“光福核雕”,通过与宣传媒体、院校深度合作,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以接续传承、蒸蒸日上,实现了文化人才梯队能级的跨越式提升。
以文载业让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家喻户晓的苏州“三大法宝”,汇聚了构建推动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钢筋铁骨的改革开放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亦是一脉相承。在前景广阔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苏州坚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依托“苏州制造”的强劲动能,以强链、补链、延链协同为抓手,在增量和提质上同步发力,持续推进苏州文化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数字化战略等相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文件密集出台,以加快建成文化强市行动方案中的“811”计划为例,通过工作项目化和项目清单化狠抓落实,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举措,都是近年来苏州实施“文化+”战略的具体路径。再比如中法文化节、文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为文化产业化营造了无穷商机。与此同时,在“苏州制造”这张亮丽名片上,越来越多的苏州IP开始涌现,文化赋能带来的“高端”体验感日益凸显,以苏作馆为代表体现,制造业产品除了功能性之外更注重设计感,将文化元素从产品设计到服务设计全链融入,用苏州的工匠精神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标杆。
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人民城市,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到很有“福气”,这就要求城市发展不仅要经济上有高度,还要在人文上体现温度。苏州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勇毅扛起“四个走在前”“四个新”使命责任,一幅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文明典范同频共振的苏州蓝图已然绘就,正不断激励和激发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作为,让苏州这座幸福之城在全球舞台上,更多更好地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州“双面绣”图景。
(作者系江苏苏州干部学院学员管理处副处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