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总能启发诸多讨论与思考。
上周日,在首都图书馆,《失去的三百年》作者郭建龙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康熙与西学”的新书分享会。
郭建龙在首都图书馆分享会现场
在此次活动中,郭建龙分享了清朝康熙皇帝对待西方文化、传教士的好奇、学习和利用,详细而全面地讲述了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对中国军事、水利、城市工程、天文、医学等方面的便利。在他的讲述之下,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一个个更有吸引力的有趣故事。
郭建龙口中的康熙皇帝,不仅仅是传统视角下皇权霸业的一代帝王,更是会充分利用西方科学解决中国问题的“追求实用”的“好学”皇帝。只可惜清朝对西方科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这只是帝王个人的追求和赞赏,官僚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此却并无兴趣,缺乏群众基础,这也是西学运动没有在中国继续持续甚至彻底断绝往来的重要原因。
读者聆听郭建龙分享
会上读者聚精会神,时不时与作者互动。
在被问及读书、读经典的方法时,郭建龙建议大家可以多读书,涉猎面要广,也要读一些翻译类的引进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
“不一定要读我的书,但一定要多看经典、多看不同类型的书。”郭建龙开玩笑道。
一场活动落幕,大家意犹未尽。还有当天未能到场的读者,遗憾错过了这次精彩分享。
不过别担心,本周六下午,这场由郭建龙与张向荣两位嘉宾一同参与的新书分享会,咱还可以继续聆听与互动!
从隆庆开关到鸦片战争,中国走了一条三百年的弯路。
这三百年里,明代和清代的海外贸易政策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是一以贯之的?官僚体系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三百年的对外政策,与明清时代的“财政密码”是否有关?
儒学是否在“大航海时代”的明清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知名历史作家张向荣与《失去的三百年》作者郭建龙为读者带来一场生动精彩的对谈,与大家聊聊“大航海时代的封闭与开放”。
活 动 预 告
大航海时代的封闭与开放
——《失去的三百年》新书分享会
活动时间:11月2日周六下午3点
活动地点:北京·雍和书庭(北京东城区和平里西街雍和壹中心B座一层)
嘉宾介绍
张向荣
张向荣,青年文史作家,书评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
悠游经史,流连两汉,热爱并致力于非虚构写作。
著有《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诗词歌赋少年游》等。
郭 建 龙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著有《失去的三百年》、《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帝国密码三部曲”等。
《失去的三百年:
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作者:郭建龙
出版日期 2024.10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文轩购书链接
特装刷边本购书链接
编辑推荐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段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讲述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剖析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