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福建前线万门大炮齐声轰鸣,犹如一阵天雷蓦然炸响。海峡对岸,蒋家王朝控制的金门岛上火光四起,这座面积仅为15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处处有从天而降的炮弹爆裂开来,一时间硝烟四起,宛若天罚降世。”
由于发生在金门地区,所以这次炮击被称为“金门炮战”,台湾方面称其为“八二三”炮战。这次炮战与其说是一场国共双方在台海地区的军事战争,倒不如说是一场由新中国领导人策划的、围绕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而进行的一场深谋远虑的政治战争。
最终,通过金门炮战,中国人民彻底打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白日梦,也打出了美帝国主义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更向全世界打明了新中国解决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和勇气。
这一切都要从小小的金门岛说起。
小小金门岛
金门岛地处厦门湾,分为大、小金门两座岛屿,总面积151.65平方千米。这座俯瞰像一只展翅蝴蝶的小岛,距离厦门岛只有十公里,距离台湾岛却有二百一十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金门岛成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共两党对峙的最前线。围绕金门岛所产生的争夺,不断牵动着海峡两岸的心弦。
逃往台湾的蒋介石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仅仅一年之后,蒋介石就撕毁了国共两党共同拟定的“双十协定”,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然而,即使有美国的援助,蒋介石还是摆脱不了中共“运输大队长”的雅称,凭借其在战场上的“微操”,一次次给人民解放军“送物资”、“送装备”,自己则节节败退,连战连败。
三大战役结束以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国民党军队,蒋介石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作战,他深知自己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权大势已去,于是早早做好了退往台湾,准备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从1948年底开始,蒋介石就开始为逃往台湾做准备,他将国库里所有的黄金、美元等全部拉到台湾岛,还将一些重要的机器设备和物资从上海运往台湾。在此期间,大批国民党上层官员也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家人和财产也一并送去台湾,显然他们对战争失败的结果早有预期。
所以,蒋介石即便叫嚣着“划江而治”,并在长江沿岸派遣重兵构筑了防线,还是命令自己手中最“值钱”的海军和空军后撤到上海和广州的港口,随时准备率领他们逃往台湾。
渡江战役打响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很快就越过了长江天堑,直捣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不久,南京解放,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蒋介石的总统府上。此时此刻,身处成都的蒋介石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他叹息一声,最后看了一眼祖国的大好河山,低头登上美玲号专机,从凤凰山机场起飞,逃往台湾。从此,这位国民党“总裁”再也没有登上过中国大陆。
绝望的苟延残喘
蒋介石不但治国不行,哪怕跑到台湾,仅仅治理一岛之地也不行。国民党战败以后,小小的台湾岛突然增加了两百万前来“逃难”的人口。小岛以山地为主,可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这么一来,一下子僧多粥少,物资匮乏引起了物价飞涨。
这些达官显贵们来到台湾以后,仍然像以前一样作威作福,甚至仗着自己是“国家大员”,看不起台岛的原住民,变本加厉地压榨他们,一时间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岛内经济情况恶化,再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即使是搬空了国库,蒋介石还是很快就花光了那点存款。到了1951年初,龟缩在台湾的蒋家王朝已经面临经济崩溃的局面,也许不等解放军渡过台湾海峡,蒋介石就要被愤怒的人民群众推翻了。
关键时刻,蒋介石又一次想起了夫人宋美龄,他期望像前几次一样,通过夫人向美国寻求援助。然而,由于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的节节败退,美国政府对他已经逐渐失去了信心,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政府调整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态度,不再对其进行援助。
屋漏偏逢连夜雨,1949年8月,美国政府发布了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在这份文件中,美国政府毫不掩饰的指责蒋介石政权的腐败、无能和失信,这是美国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批评蒋政府。随后,美国国务院圆桌会议更是决定终止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并不再阻止中共统一台湾。
与此同时,解放军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不断消灭着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在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收复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粉碎了蒋介石用大海挡住解放军前进的妄想。海南岛解放以后,解放军在福建沿海摩拳擦掌,准备一鼓作气,收复台湾。
失去了身后美国的援助,面对的是海峡对岸将自己打得狼狈不堪的人民解放军,此时的蒋介石过得提心吊胆,他知道,一旦金门失守,必将引起岛内的恐慌,到时候自己可能又要跑路了。蒋介石的面前,似乎只有死路一条。
金门岛战役
与蒋介石隔海相望的,是一位三十五岁的年轻将领——叶飞。叶飞是福建人,也是三野解放金门的指战员。在进攻金门前,粟裕提出过“三不打”,即:没有一次运载六个团的船只不打;如敌人增援不打;船工不到位不打。
粟裕将军的“三不打”是基于敌我实际情况分析而得,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但是,三野在渡江以后,由于没有遭到过国军像样的抵抗,部队中逐渐有了一种骄傲的情绪,认为只要我军进攻,国民党军队就会望风而逃。因此,在金门战役前,一些指战员并没有完全遵守粟裕提出的“三不打”原则。
金门战役打响以后,解放军以三个团为先锋,乘船登上金门岛,并顺利拿下前沿阵地。然而运兵船在返航途中,一部分为躲避进攻相撞而沉没,一部分因来不及转向而搁浅,导致所有船只失去了运送第二批登岛部队的能力。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已经登岛的战友们孤军奋战,直至弹尽粮绝。
金门战役的失败,是蒋介石退守台湾以来,解放军遭到的最大一次失利。三个团九千名士兵,或牺牲或被俘,消息一出,军界震惊。连对面输多了的老蒋收到胡琏的捷报,都怀疑是前线夸大战果,谎报军情。
金门战役让绝望中蒋介石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晋升胡琏为上将,将金门岛划为军管区,进一步加强了岛内的防御工事。同时,国际局势急转直下,似乎也朝着有利于蒋介石的方向发展。
中美交恶,台美狼狈为奸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由于李承晚的南朝鲜部队节节败退,美国不得不亲自下场,带领着所谓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一时间战局迅速逆转,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一路高歌猛进,直接威胁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中国的参战,美国对台湾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为了在东南沿海牵制中国,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亲自率领美军高层访问台湾。蒋介石自然不会错过这次天上掉馅儿饼的机会,果断同意将台湾军队交由麦克阿瑟统一指挥,以获取美国军事和经济的援助。
1950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好像得了失忆症,忘记了自己在不到半年前承认的,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的声明,反而宣称,台湾是一块盟军在太平洋战争胜利后接收的领土。对于这一无耻言论,周恩来总理在次日就发布声明,严厉驳斥了美方这一说法,并强调,无论美国如何阻挠,中国人民必定会万众一心,为争取台湾的解放而奋斗到底。
美国的援助像一阵“及时雨”,为摇摇欲坠的蒋家政权续了一口气。1952年,随着艾森豪威尔的上台,美国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试图通过支持台湾来对中国大陆进行遏制。随后,艾森豪威尔还派遣自己的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与蒋介石会谈合作事宜。
会谈期间,蒋介石提出,台湾要效仿南朝鲜、日本等地区,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这一提议得到了美国的赞成。1954年12月3日,美国和台湾当局在台北正式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让死灰复燃的蒋介石又一次打起了“反攻大陆”的念头,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派遣海军和空军不断袭扰我东南沿海地区,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多次派遣儿子蒋经国前往金门前线“鼓舞士气”,并利用岛上的炮兵阵地对大陆发动炮击,妄图让台湾人民相信“反攻大陆”的白日梦并不是泡影。
1958年8月,国民党当局宣布台澎金马进入备战状态,蒋介石还亲自登上了金门和马祖岛,指示前线官兵与前线阵地共存亡。蒋介石巡视完金马不久,就下令在两地共增兵十几万人。这一系列操作,让台海局势重新紧张起来。
炮击金门
为了打击蒋介石的嚣张气焰,粉碎其“反攻大陆”的阴谋。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了扩大会议,决定对金门发动炮击。在中央军委的授意下,福建前线的炮兵部队在8月23日晚对金门发动了炮击。在三天的时间里,解放军共发射了十余万发炮弹,驻守在金门的中将副司令赵家骧和章杰当场毙命,吉星文也在炮击中身受重伤,不治身亡。国民党在岛上的军事设施和建筑,大多也在炮击中摧毁。
当时,台湾当局国防部长俞大维正在金门防务总司令胡琏的陪同下视察工作,不过两人只是受了点轻伤,幸运地活了下来。
金门炮击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让两岸关系从局部的军事斗争转变为兼有政治、外交和军事的斗争,中国大陆的两岸政策从此开始逐渐成型。可是,在炮击金门胜利以后,北京却传来消息,停止炮击!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新中国炮击金门后不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发表了演讲,称美国不会在炮火中退却,然而美国也不会为了金门让自己的士兵去送死。
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起先通过援助蒋介石,加上自己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应该能够有效遏制新中国,然而这一如意算盘却在金门炮击中灰飞烟灭。为了应对台海局势,美国需要增派更多的人手才能实现其战略目标。
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艾森豪威尔觉得这样不值,于是美国政府挑软柿子捏,威逼利诱蒋介石撤出金马。
然而当这个好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却皱起了眉头。解放军占领金马虽然是好事,但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我们并不能以金马为基点,迅速越过台湾海峡解放台湾。从这一角度来说,解放军占领金马,反而是将国共之间的地理位置从原先的十公里,拉到了横跨台湾海峡的二百一十公里,这将使国共对话更加困难。同时,如果解放军拿下金马,蒋介石将彻底失去“反攻大陆”的桥头堡,他就只能龟缩在台湾。如果此时美国加以干涉和影响,那么两岸关系将会越走越远,这样反而助长了“台独”势力。
于是,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表示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自己决定在适当的时间解放台湾,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在发表声明的第二天,蒋介石就和美国一起,针锋相对地搞了一场演习,让美国的军舰夹在国军军舰的两翼在台湾海峡巡航。
面对挑衅,毛泽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定美国不过是“纸老虎”,虽然明面上遵守所谓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实际上并不愿意将事态扩大。于是毛主席下令,开炮!不过我们只打国军,不打美军。
福建前线接到命令以后,果断对国军军舰开火,旁边“护卫”的美国军舰看到我们真的开火了,立即从金门海外三海里撤退到了十二海里以外。这一举动彻底暴露了美军的底线,让中国政府在日后的交锋中更加有了底气。
阴谋分裂
对于美国来说,此时的金马地区,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于是,艾森豪威尔果断调整政策,以换取金门停火为由,要求蒋介石从金马撤军。实际上,美国是想借此机会分裂中国,让台湾岛孤悬海外,造成既有事实,制造“两个中国”。
毛泽东再次看穿了美方的阴谋,于是制定了“连蒋抗美”的对策,通过章士钊写信给蒋介石,揭露了美国的险恶用心。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反动派,但他也是“一个中国”的坚定拥护者,于是他公开表示,台湾一定会固守金马,绝不会因为盟国的威胁而放弃撤军,如果遇到最坏的情况,台湾将不依靠盟友而独立作战。
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让艾森豪威尔的阴谋没有得逞。
高瞻远瞩,“象征性”炮击
面对复杂的台海局势,中共中央的领导人经过讨论,认为金马地区仍应掌握在国民党手中,理由如下:一是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国共双方在台湾海峡进行的是内战;二是显示出我们和平统一的诚意;三是分化蒋介石和美国的同盟,粉碎美方“两个中国”的阴谋。
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暂停了对金门的炮击,以便国民党方面将补给物资运送到岛上。后来炮击金门有了更加浓烈的政治色彩,一旦美国人访问台湾,我们就会猛烈发动炮击,给他们“送礼”。
随后,解放军宣布采用单日炮击、双日休息的“单打双停”方针,对金门进行长期炮击。只是从此开始,炮击的范围和规模都很小,有时仅向金门发射宣传弹。这样既表明了我方的立场,同时也给了国军喘息的机会,让老蒋可以按时进行补给,不至于因为我军火力太猛而不得不撤出金门地区。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时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为持续21年的金门炮击划上了句号。一场不为杀伤和占领,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战争到此结束。金门炮击不但让蒋介石在没有了“反攻大陆”的野心,也向全世界宣告——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其他国家如何阻挠,中国人民一定会统一祖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