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的科研经费紧缺,不少学者为科研资金到处奔波时,浙江富豪陈天桥的一笔巨款却远渡重洋,悉数捐向了美国科研机构。这不是小钱,而是70亿人民币!这下网络彻底炸锅了,公众的质疑、愤怒、失望铺天盖地:这笔钱如果用于国内科研,国内科研水平能不能更上一层楼?而陈天桥的回答是——“科学无国界。”
这话听着有点熟悉,几乎成了富豪出手捐赠国外时的标准回复。可这一句“科学无国界”,真的能说服那些期待他投身国内科研的人吗?先不说科学是否真能做到“无国界”,从他的决定看,至少这一笔钱,是明确“有国界”的,因为它没给国内科研添砖加瓦,反而直接“砸”到了大洋彼岸。
陈天桥说,科学的发展不该被国家界限所束缚,科研成果的受益者是全人类,而不是某一个国家,这听起来确实很高尚。不过公众的疑问也很直接——当我们还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力争上游,你这70亿全捐给国外科研,是不是就等于资助了别国的科研优势?“科学无国界”成了陈天桥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浪漫理想”,可这一笔钱的流向,明明不是简单的科学捐赠那么单纯。
再说了,科研资金短缺一直是国内科研人员绕不过去的坎。国内顶尖科研人才一个个“锱铢必较”,生怕浪费哪怕一分经费,在各种手续、评审、汇报的束缚下艰难前行。对比国外,国内科研系统体制确实存在不少掣肘,但这就成了“捐赠国外”的理由?也许捐给国内科研的风险比国外高,但如果国内的科研体制有问题,是不是更需要有识之士去支持、去推动优化?
其实,公众的质疑不单是针对“捐赠国外”这一点,而是对陈天桥这样成长于中国的企业家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产生了更深的疑问。要知道,陈天桥从普通人一步步发展到“网络帝国”的霸主,这一路与国内环境息息相关。他获得的成功,得益于时代,也得益于国内政策的支持,但当他到了可以回馈社会的阶段,却选择了将巨额资金投入美国科研。这一选择,与公众期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有人说,企业家确实有权选择捐赠对象,没错,这话在法律上完全成立。可问题在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往往不仅仅是“按章办事”。他们的影响力和资源,决定了他们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长期的影响,甚至有时能推动社会环境的改良。企业家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当其实现了财富积累和自我价值之后,是否应当对曾经成就他们的社会和国家有所回馈?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家不是与国家和社会脱节的“孤岛”,而是社会资源和责任的一部分。
这不仅是公众的情绪反应,更关乎公众对企业家群体的道德期待和责任感。当一个企业家将巨额资金捐向国外,国人当然会失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背离了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认知。国人难免会思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究竟体现在哪?财富积累的终点是“自己选择捐赠给谁”吗?公众对企业家的期待,难道仅仅是“钱到位”就够了吗?
再说“科学无国界”的论调,初听确实动人。科学界常常提到开放与合作,世界范围内的科研人员的确在很多项目上通力协作。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正在加剧,尤其是在尖端技术领域。芯片、量子计算、AI、基因编辑……科学技术的每一步飞跃,几乎都与国家实力紧密挂钩。陈天桥选择将巨额科研资金流向美国,这并非简单的“科学之爱”,而是现实层面的一场“角色错位”。
不少人甚至会担心,70亿人民币的巨额捐赠,将直接帮助美国在某些前沿科研领域超越中国。若干年后,这些研究成果若被投入实际应用,可能在市场和技术层面形成对中国的竞争和制约。这些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多年来科学研究与国家利益的高度关联。公众的失望,源自于“科学无国界”的理想难以掩盖现实的残酷:科学往往先服务于投入者的国家利益,至于造福全人类,恐怕只是最终的附带效果。
全球化确实赋予了企业家们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起点、任意挥霍自己的资源影响力。作为一个从国内成长壮大的企业家,陈天桥的选择让人疑惑,这种“选择的自由”在国家层面上是否带来了合适的社会反馈?在现实中,科学可以理想化,而公众的社会责任期待却无法被“理想”所替代。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真是把钱“捐了”就够了吗?对这一句“科学无国界”,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