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1955年进行首次全军大授衔时,有一个规矩众所周知,那就是脱离部队在地方工作的,不参加授衔。
而这一规定,正是在毛主席亲自带头下实施的,包括邓小平、周恩来等我军创建者都没有参加授衔。
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先辈,他自新中国成立后就离开部队到地方任职,却在评议军衔时,由毛主席亲自提议,为他授予了上将军衔。他就是开国上将阎红彦。
阎红彦1909年出生于陕北瓦窑堡,因家境贫寒,他自幼辍学为别人烧砖瓦谋生,11岁时,更是独自离家,一边打短工一边漂泊。
15岁那年,正在安定县打工的他正好遇上陕北军阀井岳秀的部队在征兵,于是他报名参军。幸运的是,他所分配到的连队,是一支革命氛围十分浓厚的队伍。
他的连长李象九当时是中共共青团员,与李象九熟识的当地民团团总谢子长也是一名进步人士,在他们的影响下,阎红彦参军谋生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开始积极向革命靠拢。
1925年,阎红彦在李象九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经常借用自己的身份深入到村镇中宣传我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
冯玉祥占领陕西后,杀害了同情革命的旅长石谦,这让时任该旅3营营长的李象九和任12连连长的谢子长察觉到形势十分紧迫,他们决定抓紧起义。
1927年10月,在李象九、谢子长的领导下,阎红彦参加了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影响巨大。
虽然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最终失利,但他们积累了大量战斗经验,开始分头组织敌后隐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上级的指示下,阎红彦先后在陕北、山西等地组织游击斗争,最终在吕梁参与创建了晋西北游击队并担任副大队长。
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连战连捷,面对国军的围攻,他又果断带领部队向西突围到陕北,并被大家推选为大队长,多次击败敌军,在当地名声十分响亮。
1931年底,阎红彦率部与刘志丹会师,合编为新的游击队,后来在上级的指示下,又改为红军陕甘宁游击队,由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而他则担任第一支队支队长。
在作战中,阎红彦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后来因肩部中弹离队休养,被上级委派到地方发动群众。后来他还被派往军阀孙殿英军中组织兵运,拉动了一个团的兵力暴动,后来在河北省军委工作。
1934年,阎红彦被中央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会议,并于1935年回国,帮助我党与共产国际重新取得了联系,还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1936年,阎红彦奉命组建黄河游击师并参加了东征,陕北红军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十军后,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军军长,主要牵制北方的国军。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三十军被编入八路军129师,他担任留守警备三团团长,负责拱卫中央,后来又担任警备一旅政委兼关中军分区政委,为陕甘宁边区镇守南大门,为中央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副司令、第三兵团副政委等职,指挥部队参加过定陶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可以说是转战大江南北,为我党的解放事业披肝沥胆,立下了大功。
1949年12月,阎红彦被中央任命为川东行署主任,离开了部队开始复制地方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此后,他一直在四川任职,先后担任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中共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也因此,1955年拟定授衔名单时,起初并没有他的名字,但主席看了名单后,提出了一个建议:上将中没有陕北红军的代表,阎红彦的资历和功绩都足以作为这个代表。
就这样,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阎红彦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了1955年授予的55名开国上将之一,并被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后来,阎红彦将军又担任过云南省委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委等职,为我国军地建设都做了大量工作。
可以说,阎红彦上将是我军1955年授衔中少有的一个特例,但这与他在曲折坎坷的革命生涯中所做出的牺牲是分不开的,在那些年,无论他受到多少委屈,遇到多少挫折,都始终坚持了自己的信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