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龙
十七岁开始发表文章,虽然说断断续续串起来也有三十余年,不专业更谈不上建树,但我在体材及内容上还是有过很多尝试与探索,也越来越觉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不管有没有读者也不管有没有掌声,我都会坚持下去,因为写作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尤其近两年从管理位置上下来,可以更多时间用于构思和改稿,因而会时常有一些文字散见于网媒或报端。一天,远在老家教书的堂妹对我说,“哥,写写咱吴庄吧!”吴庄是我的老家,是我的根之所在,可这个标题太重了,重到我不敢轻易动笔,反复考虑之后,我还是决定写写这个我出生的地方,写一写我小时候的星星点点。
吴庄位于河南省郸城县李楼乡,是一个与淮阳鹿邑三县交界的平原农村,在儿时记忆里,这里的夏天会经常打雷下雨,雨水过后土地变得松软,“爬叉”便从地下挖破土层,实现它生命中华丽的蜕变,那时候,摸“爬叉”便成了我童年最有收获感的快乐时光。每到这个时候小朋友就会拿起电筒,提着用油漆罐或罐头瓶做成的器具,每每都是满载而归。当爬叉爬到树上变成“知了”,“粘知了”也是我童年一大乐趣,小朋友们便用自制的黏胶涂在细细的长杆上,去粘知了的翅膀,和爬叉一样拿回家去用来煎炸,变成小时候难得的美味,毕竟那个时候不是每家每顿都能吃上肉食。
瓜果也是孩子们喜欢夏天的原因之一,那时候的瓜果种类繁多,村头菜地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些,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吃的,当时的瓜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吃起来特别鲜甜,我很早就是吃瓜群众。要说夏天的最爱就是玩水,印象中的水都很深,哪怕现在看来只是一个鱼塘,却是儿时追逐嬉闹最开心的乐场。
冬天的乐子也很多,堆雪人、打雪仗或是在结了冰的水面上玩陀螺,这些都是下雪天孩子们共有的经历。记得还有一种快乐就是追野兔,大雪漫到膝盖,孩子们跑不快,野兔更难跳起,折腾不一会便没了力气。当然,孩子们最盼的还是过年,过年时小朋友都能换上一套新衣服,平常见不到的那些好吃的,走到哪都可以管个饱。吃饱喝饱还有一项娱乐,就是围观走亲戚归来的醉汉,本来已经摇摇晃晃,再加上路面溜滑,刚爬起又倒下去,一个醉汉就能让你笑上老半天。
豫东的农村家家都有小院子,围墙不高,大声说话隔壁邻居能听得见。那时候不管哪家有事,左邻右舍互相帮忙,最明显的就是建房子,别管谁家建房,整个村子都会过来搬砖递瓦,多脏多累大家也都抢着来干,干完后各回各家,别说工钱,连顿饭都不需要,因为大家都有一个观念,帮人就是帮自己。
在我不满周岁时曾患上气管炎,当地的土话叫“痨病”,这个病热天还好控制,到了冷天受一点寒就会发作,白天喘着大气直不起腰,到了晚上更是无法着床,一躺下就不能呼吸,母亲整夜地抱着我靠在床头,不知流过多少眼泪。这也很早让我明白:想躺平是多不容易!当时家庭条件还好,母亲又是医生,可无奈医疗条件太差,又没有特效的药物,后来听人说习武可以治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和武术有过一段渊源。不要说还真有奇效,我的痨病竟然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几年下来不仅强健了我的身体,更锻炼了我的意志,即使今天我仍能直面困难无所畏惧。
记忆中的奶奶身材娇小,天还没黑奶奶就开始做饭,奶奶家没有电视,吃过晚饭收拾一下,爷爷奶奶便会早早休息。每当看到奶奶家的炊烟我便会跑过去,奶奶也总是把一些好吃的留着给我。因为顽皮小时候没少被父亲修理,知道自己犯错也总是躲到奶奶家里,父亲找过来骂我一句奶奶就骂父亲一句,直到父亲再三保证回家后不会骂我,奶奶才肯让我随父亲回去。写到这里,我的心情难以抑制,泪水忍不住滑落下来。我十五岁便离开家乡,我的父母也早在二十年前随我定居广州,可我还是想念老家,因为心中有长眠在那里的爷爷和奶奶。
我时常会在地图上搜一搜吴庄,搜一搜周边的村庄与河流,以及我小时候的梦想和欢乐。家乡是根,但我已在南方开枝散叶,老家便成了回忆,可每每想起或被问及,总会有一种隐隐的痛,那是戳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