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社交媒体上一则“爆雷”新闻炸开了锅:一位00后股民借了60万炒股,两天亏了15万,卖出后居然还赚了45万!更绝的是,他还理直气壮地调侃:“许家印都不还钱,凭什么我要还?银行的钱不也是大家的吗?我用点儿又有什么错?”这位小哥的话语间,尽显他对借贷炒股的无所谓态度,还扔出了一个“金句”:“银行盯着我们的利息,我们盯着银行的本金,这不是套路吗?”这话听得人一愣一愣的,简直让人怀疑人生了!
先给大家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省得有人和我一样一头雾水。00后小伙儿,刚毕业没多久,想着干一番“大事业”。这年头,很多年轻人一边喊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一边却没啥本事创业,结果就把目光瞄准了股市。小伙儿不知道是看了啥“涨停战法”,还是被什么所谓的“股神”忽悠,一咬牙借了60万,想在股市里“赌一把大的”。两天内,不仅本金损失了15万,心态也崩了,于是慌忙卖掉。可戏剧性的是,最后账面一结,居然还有45万的盈余。
关键来了,他不仅没被这次“玩火”的经历吓住,反而开始得意洋洋,调侃起银行来,连许家印的例子都搬了出来,暗示自己还不上钱也“天经地义”。这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摆明了把责任甩给银行,仗着自己没啥家底,就觉得可以逃避偿还。
这个事件一出,网友们炸锅了。有人拍案叫绝:“这小伙儿真是把韭菜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亏成这样还能赚回来?”也有人冷嘲热讽:“赚了45万又咋样?你欠银行的钱可还得还啊!”
网友热评节选:
- @小李飞刀:“许家印是不还钱,但你看看他干了多少年大生意?小哥这点儿钱还没炒明白就学人家赖账,真是皮肤薄的想学鳄鱼啊!”
- @股市老司机:“这年头,敢借贷炒股的都是心脏够大!可银行的钱不是‘免费的午餐’,赔了赚了你都得还。这小伙儿脑袋发热了吧?”
- @菊花台:“说什么‘套路银行’,银行的套路深着呢!一个电话就能把你从股民变成老赖,这哥们儿的幽默感真的无敌!”
网友的愤怒不仅仅在于这位小哥的“轻率”,更在于他的态度。借了60万不怕还不上,还理直气壮,仿佛银行的钱是“捡来的”,不花白不花。这种“反正我穷,你奈我何”的逻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而网友们的评论也一针见血,抓住了事件的本质:银行的钱从来都不是免费午餐,利息只是一方面,背后还有信誉、法律的重压。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年轻人敢借贷炒股,甚至还对偿还漠不关心?
其实,这现象并不新鲜。在几年前P2P暴雷潮时,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了低利率时代,资本市场看似“狂欢不止”,大批投机者乘机涌入。而近几年,A股市场几度翻红,也让很多年轻人对股市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夜暴富”的梦,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彩票。现实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曾经那位借贷几十万炒股的中年男子,几天内亏得倾家荡产,最后落得个负债累累的下场。
年轻人的这一代,大部分生活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眼前充斥着太多快速致富的诱惑。而且,许多年轻人习惯了“借钱消费”,信用卡、网贷成了家常便饭,渐渐地他们对“借钱”产生了一种不再有负罪感的心态,觉得反正“先用着再说”。
这事儿传到我耳朵里,实在让我想说几句心里话。借贷炒股,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先不说股市有多大风险,单单靠借钱来“赌”,这就已经是败笔了。古话说得好:“十赌九输”,在股市里,很多人一开始赚了点小钱就冲昏了头,以为自己抓住了致富的秘诀,可最后多半是一地鸡毛。这位00后小伙儿,或许这次“误打误撞”赚了钱,但未来呢?下次的风险他还能承受得住吗?
银行的钱,看似轻易可得,但终究是要还的。这小哥的逻辑,放在许家印身上可能是商业操作,但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就完全是自欺欺人。一个人对借贷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信用,甚至会给家庭带来不可预料的危机。
年轻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借贷负责。用一句网络热梗来说:“你以为你在薅银行的羊毛,实际上银行正用放大镜盯着你的资产。”想要通过借贷炒股致富,最终很可能会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甚至滑向老赖的深渊。
总之,借钱炒股,赚的不是你的钱,亏的却是你的命!炒股不该成为年轻人冒险的赌局,更不该成为他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用个最简单的歇后语:“借钱炒股,就像端着碗里的水趟河——早晚得撒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