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读书和就业,那些留学的文科生总是一把辛酸泪:课堂上,他们再努力也很难拼过老美同学;毕业后,无论在海外还是回国都很难顺利就业……而就在最近,哈佛突然取消了30多门课,重灾区就是人文学科,一时间文科无用论的言论再次席卷而来,难道文科真的无用吗?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Dr.T,一名物理学博士。
前两天,哈佛校报《深红》发布的一则消息引发了朋友圈热议:哈佛学院取消了至少20个系和其他项目30多门秋季课程。
具体取消了什么课?重灾区是人文学科。
最多的是历史和文学系,艺术与建筑史系、宗教研究委员会也各取消了三门课程。
取消的课程包括「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者」、「全球跨性别历史」和「全球资本主义历史」等。
根据相关老师的评论,课程取消的原因是「因为教师离开哈佛,或更改课程以应对取消」。
虽然没有透露教师为什么离职,不过从这两年一直存在的「人文教师被优化」的大趋势中,可以窥知一二。
不少大学都有「学术优化」的制度,没人选的专业、课程都要逐渐被淘汰。美剧《英文系主任》里就有一幕,当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后,学校决定削减英文系的预算,甚至取消了几个人的终身教授职位。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 2020 年,拥有人文学位的毕业生下降了 29.6%。2022年哈佛大学只有 7%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从2012年到2020年,TOP20塔弗茨大学近50%人文专业被取消。
与之俱来的,从学校到社会,「文科无用论」归来成为一种新思潮:
文科生就业率低,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文科生赚得少,应届生起始薪资Top10全是理工科。
曾有人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科会越来越有价值。然而,十余年过去了,这种观念不仅没有消弭,反倒愈演愈烈,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美剧《英文系主任》
虽然我是理工生,但我始终认为人文学科有不可代替的价值。
文科包含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前者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为代表,通过实证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和规律。
近代出现的社会科学是为了应对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有很明确的实用价值:
经济学解释市场运行的规律,政治学解决权力的来源和分配,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制度,心理学关心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
从亚当斯密,马歇尔再到凯恩斯,经济学不仅是制定政策的重要学科,思维方式也影响着每个现代人;社会阶层,魅力型领袖,文化资本等等社会学概念也充斥着媒体,且不要说原生家庭,情绪智力,自我实现等等已经融入我们日常化话语的心理学解释了。
所以,文科无用论的靶子,主要集中在以文学, 哲学,历史学等纯人文学科上。
正如同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所说:一个学科有没有活力,取决于社会共同体对它的认可。
■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学科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人文学科成为靶子,也就在于社会的共识不够。
在大学里,人文学科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和前人的对话,训练自身的头脑并培养厚实的情感;通过对经典的研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事务的研判,获得人格的养成、认知的提升以及精神的独立。
它是贯穿几乎所有学科的底层逻辑能力。
体现在课程上,兼具广度和深度的海量阅读、审慎思考、综合讨论以及批判性写作。
■一个大学学生的阅读量。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人文教育和文科专业的间隙越来越远。
人文学科所处理的是人类的经验和价值判断,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教授给学生,教育过程与其说是传递知识,不如说是育人,要用一颗心来打动另一颗心。
但现在这样的老师屈指可数,这样的课题更是少之又少。
不管多好的大学,人文教学质量之糟糕并不少见: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受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标准影响,有老师在课堂投入不足,要不过于学究,死记硬背,要不吹水聊天,打发教学时长。
■某大学莎士比亚文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读字号过小的PPT
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少数院系的王牌专业、有教学理想的教师、大师课外,人文学科院系基本背离了博雅教育的初心。
如同一位大学任教朋友所说:大学假装在教育,老师假装在教书,同学假装在学习。
在《文凭社会》中,柯林斯指出,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工作,除了少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其技能主要是在工作中习得的,并不需要学校中旷日持久的训练。
学校的真正作用,是赋予不同等级的学生以不同的文凭通货,学生依此来交换不同社会阶层的工作。
这也引起了对文科教育的怨言: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才能学呢?为什么不能读一个更好找工作的学科,课外时间再自己提高人文素养呢?
■一位读者关于文科和理科讨论的留言,人文素养需要从小培养。
跳出理想主义,大学不仅是修身养性,自我发展完成教育理想的地方,更是作为社会的分类器,划分人等级和阶层起点的地方。
对于学生来说,前者是蛋糕上的糖霜,后者是填饱肚子的干粮。
真正让「文科无用论」屡驳不倒的,是就业市场的数据——
计算机、物联网和软件工程占据了本科毕业后综合薪资榜前三;历史、法学,汉语言国际教育和应用心理学等文科专业则因为收入低,失业率高,连续几年进入就业红牌专业。
相似的状况跨越了大洋两侧。
2014年,奥巴马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去学些技术和商业技能吧,这可比艺术史要赚钱多了」。
尽管他也舆论压力下被迫道歉,但其依然大力主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十余年后成为了主流中的主流。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也显示:
人文学科与理工毕业生的收入中位数差距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职业中期的收入最高峰,工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到了人文学科的1.5倍。
被视为传统文科毕业生的几大就业选择,律师,出版业,学术界,处境也越来越难。
■不同专业毕业生全职业生涯收入曲线
如学术界早已陷入学生减少,经费及职位削减的向下螺旋。
数据显示,2022年,哈佛大学只有7%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从2012年到2020年,TOP20塔弗茨大学近50%人文专业被取消。
时代变化带来不同行业的生产率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差异,体现在全球各地。
自1999年开始,随着国内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和比例显著提升。新的科技革命下,提供新生产工具的技术和资本拿走了大部分生产效率提高的收入,导致文科在就业时面对的往往是职能型岗位。
这些岗位门槛较低,不直接创造利润,往往是非核心部门。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高校的招生指标并不以市场反应为参考,肉眼可见的未来,文科招生人数的持续上升会使本已脆弱的供需关系进一步恶化。
供需关系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薪资。
网易百行探秘的访谈中,一个北大中文本硕的毕业生从事出版行业,40岁之前成为主编,年收入30多万。
相形之下,北大光华或是清华强势的理工科专业,毕业40岁之前的收入达到前者的2~3倍只不过是平均水平。
如果最精英大学的文科生面临着的是文凭贬值,职位边缘化的苦涩,那么每年220万普通大学毕业生们面临的形势则更加严峻。
202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后五年的收入数据,排名前十的无一例外为理工和经管类专业,毕业十年后的收入差异更大了。
对于二本文科生来说,如果没有考上公务员,典型的职业就是曾经他们没想过的那些工种,如奶茶店店长、房产中介、电话客服等。
这不仅强化了其文凭的低通货价值,更加剧了其就业市场上所受到的歧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李强教授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研究出土字型的社会结构图。
如果毕业后拿不到高薪资,那么在社会的位置,正是占据土字较短一边,ISEI社会及经济地位评分45分左右。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预期。
大学毕业生们期待并理应得到的职业,是评分60+的中产核心岗位。
■来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作者李强
一个干瘪,枯燥的大学生活固然让人惋惜,但一份糟糕的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才是所有毕业生避之不及的梦魇。
这背后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个从土字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过渡后,才能让更多人获得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
文科无用论中,无用的不仅是文科,也是土木,地质,生化环材,是任何一个没能帮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和理想生活的文凭。
再辉煌的历史和教育意义,在就业的严峻现实面前,也显得单薄了。
■在一所二本大学任教的黄灯老师,在近距离访谈了100多名学生后写了一本具体的采访日志《我的二本学生》,那些不被外界看见的学生将自己称为「工业废水」。
教育的真正解决方式永远在其之外。
当下的矛盾是中产核心工作(ISEI60+)的数量不能承载日益壮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只有产业创新和升级,才是舒缓高等教育的承诺和现实工作机会之间冲突的唯一路径。
但时间和机会并不是无限的。2020年,经济学人刊发了图林历史动力学理论,他总结了从古罗马,中世纪,直至21世纪的政治史,发现影响核心的变量,是社会生产出的精英能否得到其被承诺的地位和利益,并预言会有重大事件发生。
果不其然,不久后特朗普上台,直至今日仍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还要不要学文科,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选项。我们也在群里发起了一些讨论,得到了特别多有意思的回复:
有人说,文科当然可以过得很好,但是能学好的人屈指可数,而理工科更为实际,当下更吃香
一位正在受文理科困扰的孩子写下了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在找到内心的幸福,需要人文学科。
就像一位群友总结的那样:
我们不该用目的来看待一切,找工作不是活着的目的,人要生存就得吃饭,但人活着不是「用来」吃饭的
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区说出你的看法。
本文系授权发布,转载自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 诚意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