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重磅经济刺激政策力度大且布局深远,以国家信用为市场托底,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表明了国家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决心。”
谈及国庆前一周密集发布的政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向《中国新闻周刊》评价道:“国家在非常时期采取了更为‘大胆’的举措,一周内的政策推出迅速而又及时,给市场带来了一针‘强心剂’。”
在9月2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位“一把手”联合发布政策“组合拳”,对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三大领域集中施策;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27日,降息、降准同步落地。
田轩在9月28日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政治局会议以召开时点、召开背景和部署方式的“不寻常”,将本轮市场的热情推向高潮。他同时强调,长远来看,如何将这些政策的积极作用转化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下一步的关键。
如何看待这一轮“大胆”的宏观政策释放?未来增量政策应如何布局?怎样解读央行创新性货币工具和部分资本市场新政?《中国新闻周刊》就以上问题专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对最具紧迫性的问题进行了明确部署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国庆前一周接连释放的政策“组合拳”?
田轩:从市场反馈看,国庆前一周市场信心大为提振,A股持续性上涨,说明本轮举措是超预期的。
首先,召开时点对。尤其是相较于以往,政治局会议提前召开,是对当前紧迫局势的积极响应,将引导市场形成更为积极和理性的预期。
其次,政策针对性强。政策制定者洞察了经济面临的短期压力、资本市场面临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加大逆周期调节,推动更为积极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资本市场结构性问题“对症下药”。
最后,注重政策协同。除短期刺激外,在创新性工具安排、财政政策、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考虑,加强了政策灵活性和协同性,促进市场回归经济基本面,从中长期角度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提振房地产市场,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扩内需,促投资,缓解局部经济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文件字斟句酌,简短精练而有力,针对目前最具紧迫性的问题进行了明确部署。
《中国新闻周刊》:本轮宏观政策的释放效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田轩:相较于前几轮救市政策,本轮政策的特殊性在于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涵盖降息、降准、房地产市场调控、财政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针对性更强,基于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特点精准施策;对市场的影响更具持久性。
近年来,“保持政策定力”“绝不搞大水漫灌”的宏观政策导向,对我国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克服外界阻力、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客观上看,某些部门对宏观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因过度担心“安全”而“萎缩不前”;紧缩与宽松政策之间也存在“不对称性”。
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或是利好政策错过了政策效果的最好时机,或是一个接一个的小利好很快被市场消化,不仅没能在力度和程度上达到扭转预期的效果,反倒是刺激政策的效力被大大抵消,浪费了政策工具。
我们的政策行动应该尽可能跑在市场预期的前面,等市场已经形成悲观预期时再做出反应,往往会事倍功半。在非常时期,非常政策的出台应该更“大胆”一点,在政策预期管理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超预期”“突然袭击”“先发制人”。
《中国新闻周刊》: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力推出增量政策”,下一步的主要着力点会在哪?
田轩:我国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已经出现增速边际放缓现象,要完成年度GDP增速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未来增量措施的着力点,将放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上。
具体看来,预期将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增量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加大用于保障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支出;可能会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并通过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等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进一步向资本市场释放流动性支持,提振市场信心;并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9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摄影/本刊记者 韩海丹
历史罕见的流动性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央行首创两大结构型货币工具,如何理解其意义?
田轩:央行直接向股市提供流动性支持,绝对是历史罕见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资本市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大规模的高流动性资产,增强其资金获取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向市场释放充分流动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上市公司和股东回购股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两大工具的首期规模分别为5000亿元和3000亿元,对于当前金融市场的交易体量而言,规模体量已非常大,能产生较强的市场效应。
《中国新闻周刊》:两大工具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田轩:首先,对于不同机构而言,资产负债结构各异,能否保证资金获取时的成本在其可接受范围内尚且存疑;也较难保障资金流向市场的高效性。其次,目前市场受政策推动和情绪扰动较多,在市场后续回调时,市场表现可能无法达到政策预期的目标。
此外,两大工具都会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产生影响,当前的风险控制机制可能难以完全满足新业务风险管控的需要,而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新工具,如何理解央行行长潘功胜“如果工作做得好,后续可再追加”的表态?
田轩:“后续追加”还需满足几个前提条件,一是合理评估首期规模推出后的市场反馈,政策效果达到预期;二是回归经济基本面,经济形势稳定向好,市场预期稳定;三是风险可控,根据首期施行后市场风险暴露情况,健全新业务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中国新闻周刊》:潘功胜在会上回应称“平准基金的创设正在研究中”。我国市场若要创设平准基金,时机和难题是什么?
田轩:平准基金能在市场异常波动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修复的罕见和极端情况下,起到平抑非理性剧烈波动、稳定市场、提振信心的作用,是一个弹性的逆周期调节工具。
其适宜的创设时机往往是在市场出现大幅震荡,且已有市场机制起不到较好调节作用的时候。因此,还需等待市场后续反馈,若已出台的政策工具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市场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可考虑推出平准基金。
主要难题在于,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规模、运作模式等需统筹考虑,具体操作策略也要仔细谋划,否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大的市场震荡。平准基金对A股市场也是一种新兴工具,如何保障信息透明、健全监管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体系也是一项考验。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平准基金的创设正在研究中”。图/视觉中国
不能忘记结构性、机制性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如何理解其意义?
田轩:意见稿的出台将纠正市场对上市公司市值的错误认知,让投资者认识到,仅关注短期股价,忽视公司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能力,是对上市公司长期投资价值一种不合理的市场评判标准。
同时,也将进一步纠正市场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认知误区,即市值管理不是通过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来提升股价,获取不当收益,而是加强业务结构优化,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中国新闻周刊》:怎样以此引导投资者和市场的投资理念?
田轩:要引导投资者更好地判断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进而引导市场回归价值投资理念,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指引。
上市公司应强化市值管理手段的运用,聚焦主业发展,进行资产结构优化,加大业务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分别针对国企、民企建立差异化市值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将管理层业绩与市值管理情况挂钩,激励管理者持续性进行市值管理;完善市场机制,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估值体系,长期推动市场投资者结构转变,稳步提升长期投资收益,让真正的市值管理可见效、可持续。
同时,加强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市场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加强投资者关系维护,通过加大分红等方式积极回报投资者,增强投资者信心。严厉打击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海证券交易所外景。“并购六条”明确了支持并购重组的重点方向,支持产业整合,加强沪深北交易所协同,提升监管包容度。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及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如险资、全国社保基金等。对各类资金有怎样的建议?
田轩:险资充当市场稳定器的角色,需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以保障其资金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建议出台税收、投资比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强资金流动性要求。
全国社保基金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用,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国有股转持,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需围绕国家战略进行中长期投资布局,保障长期稳定收益。建议要引导资金流向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方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高投资管理专业度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下称“并购六条”),如何理解其意义?
田轩:“并购六条”明确了支持并购重组的重点方向,支持产业整合,加强沪深北交易所协同,提升监管包容度,将提升并购效率,促进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强化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将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不确定性;严格监管“忽悠式”重组,从严惩治并购重组中的违法行为,将整顿并规范并购交易,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明确支持跨行业并购、允许收购未盈利资产”的提出,也将提升并购监管包容性,降低并购门槛,促进更多有潜力的企业成为并购标的,推动更多公司开启多元化并购。政策环境的包容将激发更多融资模式,引导更多资本进入并购市场,释放一级市场活力。
《中国新闻周刊》:并购重组在当前面临哪些难题?
田轩:当前,市场仍处于波动之中,可能会影响并购重组的市场估值,增大并购交易的不确定性;且市场上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对并购标的估值及风险评估的难度。
另外,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仍存在差异,阻碍了并购进程。市场上还存在利用并购重组进行变相借壳上市或市场炒作的行为,加大了市场监管难度。并购交易完成后,还存在业务整合、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安置、企业文化融合等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资本市场有哪些根本问题犹待关注?
田轩:从中长期看,还是得“不忘初心”,不能因为一时繁荣,忘记了A股仍然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问题。
尚未重点提及的问题,如完善上市发行定价机制、加强市场透明度、健全跨行业跨部门监管协同机制、提升监管有效性、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投资者权益保障等,还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发于2024.10.14总第115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田轩:国家在非常时期采取了更为“大胆”的举措
记者:王诗涵
编辑:闵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