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头羊,冷军在几十年的美术生涯中,创作出了诸如《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小罗》《小姜》等打破拍卖纪录的作品。
不过,若是论知名度,冷军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世纪风景之三》这幅画。
远远望去,这像是一幅涂鸦,但仔细对画作鉴赏一番,再听完其背后的寓意,所有人无不惊叹冷军的鬼斧神工。
那么,这幅“世界地图”画作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除了这幅作品,冷军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画作?
《世纪风景之三》
在脑海中作画的天才画家
冷军,1963年出生于四川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对于绘画的兴趣,可父亲却始终认为画画没有出路,说什么也不愿意送他专门学习美术。
所以,冷军一开始的绘画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很多时候他都只能自己在脑海中绘画。
上小学时,邻居家的一位大人非常看好冷军在绘画上的天赋,便悄悄地把认识的一位美术老师请到了家里,给冷军上了几节课。
临走前,老师送给冷军几本画册让他临摹。
虽然只有短短几节课的接触,可这位美术老师却帮助冷军打下了绘画的基础,对那基本画册的临摹更是让冷军在绘画基本功上有了突出的进步。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临摹的那几本画册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基本功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来的。”
回忆起刚刚步入绘画这一领域的经历,冷军如是说道。
很快,几本画册上面的作品就被冷军临摹完了,他只能另寻其他画作进行临摹。
小时候冷军家住电影院附近,电影院门口时不时会张贴一些制作精美的海报,这给了冷军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是因为害怕被父亲发现,冷军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在电影院门口临摹,只能站在海报前看几眼,然后飞速跑回家中,凭借记忆画上几笔。
接着再跑回电影院门口看几眼,再回家画。
从小学到高中,冷军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偷偷摸摸的绘画中度过的。
这样的绘画方式使得冷军并没有画出过多少画来,可他在脑海里却已经编织了不知多少优美的画卷。
冷军回忆说:“那时候我画的不是很多,跟专业学画画的肯定没法比,不过我脑子里从未停止过对绘画的想象,所以我也在不断进步。”
虽然从未专业、系统地学习过绘画理论和知识,写生、素描、静物这些基本必修课他一门也没上过,但正是因为没有这些东西的束缚,才造就了他日后不拘一格的绘画风格。
由于冷军脑子里装的全都是关于美术、画画的东西,自然就没有多少精力放到学习上面。
这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从小到大一直很差,这让他的父亲很不满意。
高中时,冷军想要走艺术这条路,父亲却坚持己见,为他选择了理科这条路。
然而,对于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冷军,又怎么可能在理科这条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呢?
果不其然,第一年高考冷军考得很差,远没有达到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父亲眼看冷军执意要走绘画这条路,索性也就遵从了他的选择,为其报了一个艺术辅导班。
就这样,冷军在高中复读了一年,并成功于1980年考入了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得偿所愿地成为一名专业的美术生。
在学校一众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冷军的画技突飞猛进,很快便成为了所有学生中的佼佼者。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写实绘画风格在国内的画坛已经开始逐步边缘化,很少有人在往这个绘画方向发展。
然而冷军最擅长、最喜欢的绘画风格就是写实主义绘画。
在画坛的大风向、大潮流之下,冷军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坚持自己热爱的写实主义绘画,并在这条路上走到了极致。
到了90年代初期,冷军开始将自己的绘画风格与西方照相主义潮流融合,创造性的在中国画坛树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冷军风格”。
《马灯的故事》
1991年,冷军创作出了自己第一幅获奖作品《马灯的故事》。
极端写实的特点、精致入微的形象和技巧、细腻而不腻、逼真而又非真,这幅画作一经面世就收获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最终也荣获全国美术展的铜奖。
紧接着,在后面两年里面,冷军又创作出了《面具》《永生》《静物》等作品,每一幅画作均彰显着冷军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世纪风景系列画作
到了1994年,冷军则是开始了《世纪风景》系列作品的创作。
1994年年底,《世纪风景之一》诞生。画作在一张1.2米x1.8米的画布上完成,冷军用钢筋网格做画底,在上面描绘了一幅畸形、凋零的世界地图。
寓意着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席卷整个世界,警醒人类在注重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地球生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