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墓和禹作敏墓对比,一个造价百万,一个被荒草淹没的土坟包

分享至

褚时健、禹作敏,90年代中国两个标志性的人物。

前者起家于一间几乎倒闭的卷烟厂,通过自己几十年苦心孤诣的耕耘,一举打造出了中国的“烟草帝国”。

后者身为天津静海大邱庄党支部书记,将连饭都吃不饱的大邱庄,发展成了工业产值40多亿的“天下第一庄”。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在各自的领域,褚时健和禹作敏都是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

时过境迁,曾经的名震全国的两人均已作古,但结局和命运却截然相反,一人的坟墓造价百万,一人的坟头却早已被荒草吞没。

从“烟草大王”到“橙王”

褚时健,云南玉溪人,出生于1928年玉溪一户普通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入社会后很快受到领导的器重,27岁那年便成了玉溪行政公署人事科科长。

1979年,褚时健被分配至玉溪卷烟厂工作。

玉溪当地盛产烟草,但因为厂子经营不善,厂房交给褚时健时已经在倒闭的边缘。

为了挽救这家濒临关门的卷烟厂,褚时健才被专门分配到这里。

若是换做旁人,怕是早已拍拍屁股走人,或是简单应付一下,待厂房实在经营不下去便离开。

但对于褚时健来说,这家破败不堪的厂房,却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上任后,褚时健做的第一件事是对厂房职工进行走访调查。

他发现,很多职工都是几代人挤在一间小屋里,生活条件很差。

一调查才发现,全厂差不多三分之一员工的居住条件都是这样。

褚时健立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员工们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满足,又谈何投入精力搞生产建设?

褚时健马上做出决定,从解决员工的生活着手,开始修建职工宿舍楼。

这一决定立刻引起了全厂员工的反响,工人们瞬间沸腾了。

一位将员工的生活装在心里的领导,才能赢得手下员工的心,褚时健无疑做到了这点。

解决员工们的后顾之忧后,褚时健的第二项工作是对烟草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效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厂里推广“烟草单项工资奖金含量包干”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员工们生产的烟草量与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多劳多得。

这一举措,立刻调动了全厂员工的积极性,玉溪卷烟厂迎来崭新局面。

职工有了干劲和拼头,褚时健的下一步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持续提高工厂的产能,这让毫不起眼的玉溪卷烟厂迅速走上发展快车道,朝着烟草帝国的方向一路发展下去。

1995年9月,褚时健以玉溪卷烟厂为基本盘,联合玉溪当地一些中小烟草厂房,将资源一整合,成立了红塔集团。

此后,仅仅是一年时间的发展,红塔集团的营收就创下了193亿元的神话,公司固定资产价值超过70亿。

要知道,十几年前褚时健刚到卷烟厂时,厂子的营收才9700万元,固定资产不足千万。

但十几年老骥伏枥的耕耘后,褚时健成功将当初那家摇摇欲坠的卷烟厂,打造成了营收全国第一的龙头企业,营收一度超过大庆石化集团。

巅峰时期,红塔集团的营收占据整个云南财政收入的60%!

红塔集团借此一跃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头把交椅,全球第五大烟草集团。

而这一切背后最大功臣是褚时健,加冕了“中国烟草大王”之名。

然而,这位烟草大王的传奇到这里,仅仅是走完了一半。

晚年时期,70多岁的褚时健转投脐橙种植,不顾所有人反对,只身一人前往荒无人烟的哀牢山,承包了2000多亩的山地,开始种植脐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