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以时代之物 见证发展历程

0
分享至

一台机器设备、一架运—五飞机、一个索道轿厢、一处水下碑林、一张车船票根、一张黄油布……一个个“平凡”的“老物件”,见证新中国工业崛起之路、拉开一帧帧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历程、书写一代又一代巾帼奋斗篇章,镌刻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重庆发展历程。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之物,满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记录着独特的故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家文物局联合相关部委联合相继开展“共和国印记”系列文物征集活动。按照工作安排,重庆市文物局联合市妇联、市经济信息委、市水利局、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开展“共和国印记——‘渝’你共见证”文物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遴选和推荐一批代表性见证物。

今天,带您让走近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见证物,重温历史之路,品读见证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您共同见证75年来巴山蜀水间的沧桑巨变。

“第一”和突破晒出重庆工业发展历程

8000(HP)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成功轧出新中国第一根中华式38KG/M重轨,并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钢轨生产提供动力;重庆炼钢厂使用的Ф250mm轧机成功产出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批优质钢材;重庆机床厂Y37型滚齿机突破多项新技术,掀开我国齿轮加工机床生产的新篇章……

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可以看到许多“第一”、许多突破,它们见证着重庆工业崛起之路。


▲1959年Y37型滚齿机。

1952年,被誉为“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重庆机床厂按苏联图纸开始试制用于加工齿轮的精密设备——Y37型滚齿机。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大,试制过程中,技术人员克服一项项困难,次年,成功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滚齿机。

此后,该工厂还先后试制成功插齿机、剃齿机、珩齿机、倒角机和齿轮噪声检查机等产品,成为中国齿轮机床诞生的摇篮,被誉为“中国西南的一颗明珠”。


▲重庆嘉陵江索道轿厢。

长4.5米、宽2.1米、高2.04米,最大载客量46人,重庆工业博物馆馆藏的重庆嘉陵江索道轿厢,不仅见证新中国第一条客运索道诞生,也承载了重庆人民共同的城市记忆。

“1982年1月1日,重庆嘉陵江索道正式运行,它是连接重庆渝中区与江北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重庆工业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轿厢高峰载客量2.54万人次/天,2011年,嘉陵江索道因城市建设停运,运行29年来载客量已突破一亿人次。


▲1995年“嘉陵牌”CJ50摩托车。

而重庆工业博物馆内,一辆1995年“嘉陵牌”CJ50型摩托车,也吸引游客驻足停留。

据介绍,“嘉陵牌”CJ50型摩托车于1979年研制成功,“CJ”是“长江”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50源于本田样机PA50。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而设计制造的第一款民用摩托车,也是中国摩托车业“军转民”的成功样本和时代里程碑。

摩托车造型简洁利落,驾驶轻便灵活,亮橘色外形醒目可爱,回油门时皮带传动系统会发出清脆的“当当”声,是“小嘉陵”独特的出场仪式,无不表现着上世纪80年代如火的热情。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嘉陵CJ50摩托车最终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但在重庆人的心目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更代表了一种白手起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代表了一种不易割舍的情怀。

以物叙史回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故事


▲白鹤梁题刻原貌。

在涪陵区,长江与乌江汇合口上游约一公里处的水间,有一道长约1600米,宽10-15米的砂石梁。从唐代广德年间,人们开始在石梁上记录枯水水位、题写年代、日期、观鱼情形等,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已存在千年。它是文人墨客的咏叹地,也是记载了1200年中72个年份的水文站,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它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而白鹤梁题刻记录的枯水水文信息,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初步设计提供了确切可靠的依据。

1994年12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根据三峡工程施工总进度安排,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必须在三峡库水位到达156米前完工。“可以这样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修建历程见证了整个三峡文物保护乃至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淹没面积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均列世界之最。移民工程又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满载乡愁的车船票。

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陈列的8张普通而又特殊的车船票根,记录下一趟特殊的旅程——

2000年8月13日,徐继波一家四口和600多名移民一道,在云阳港登上“江渝9号”轮船,出发迁往上海,这是三峡工程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外迁。四天后,当他第一个下船踏上崇明岛时,他也成为“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授予“三峡工程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上述车票便是徐继波全家外迁上海时乘坐的车船票根。

同样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还陈列着一本泛黄的工作笔记。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了,但它却是一位福建干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情谊见证。

笔记本的主人名叫郑建树,时任福建省晋江市副市长。1994年,郑建树带着简单行李踏上万州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他与对口支援干部齐心协力下,促成福建和天城区签订合作协议与合同达50多个,协议投资总额4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天城区的重建和发展。

“这本珍贵的工作笔记既见证了对口支援兄弟省市的倾情帮扶,也彰显了援建干部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物证。”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

时代物件书写一代又一代巾帼奋斗答卷

在永川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一张黄油布颜色暗淡,还有些许破敝,它是西南服务团成员于文桂捐赠的革命实物。

时间追溯至1949年10月1日,于文桂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进军大西南。行军路上,困难重重,时而烈日当头,时而暴雨如注,有时还会遭遇土匪袭击。

“白天,于文桂用这张黄油布包裹住行李,夜里,用这张黄油布当床单在上面睡觉。”永川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张黄油布见证了西南服务团成员们不畏艰险、敢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


▲铁姑娘。

而一组“铁姑娘照片”,又将时间拉至70年代初。那时,綦江区青年镇堡堂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是见山不见林,见林不见材的石头山;几个生产队都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

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茂全的带领下,广大群众向穷山恶水展开宣战,硬是把一个土薄坡的老鸦颈山改造成层层梯土,使耕地由原来的16.8亩扩大为59.9亩,土层由原来的几寸加厚到1.5尺,粮食总产量由过去的500多公斤,增加到1.2万公斤,不仅解决了堡堂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还上交国家几万斤余粮。

照片记录的就是当时开田改土的工作中涌现出的巾帼英雄,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比自己还重的东西,砖石打炮,每天起早贪黑,干劲十足,人们亲切又形象地称呼她们为“铁姑娘”。

除此之外,一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记录了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冬勤,带领五和村通过发展“五和果、五和鱼、五和菜”三大主导产业,从“空壳村”变身“实体村”;一张抗洪救灾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见证了万盛经开区万东镇箐溪村李子山原地质滑坡监测员冯光容在2007年李子山遇特大山体滑坡时挺身而出,组织村民安全撤离的光荣事迹;一枚全国三八红旗手徽章,蕴藏着万盛经开区青年镇堡堂村党委书记吴兴芬始终为党分忧、为困难群体解难的真挚情怀……一项项荣誉更是激励广大妇女勇于担当作为,争做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在新征程上谱写昂扬奋进的巾帼答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央广网
央广网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632948文章数 12501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