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饭搭子”约好一起下馆子,享受美食,AA制付钱。 记者 时玥摄
【星期五调查】
本报记者 时玥 实习生 杨弼程
“可以没对象,但不能没有搭子。”正在苏州念大二的陈文林,被室友戏称是“万物皆可搭”,去饭馆她有“饭搭子”,去图书馆她要带“学习搭子”,出去玩有说走就走的“拍照搭子”,去健身房她还有专门的“游泳搭子”……她笑着说,万物皆可搭,现在年轻人不流行谈恋爱,流行找搭子,搭子可以给你高分的情绪价值,性价比很高。
近些年,“搭子社交”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行,领域划分精准。不少人认为,这种关系比朋友关系浅,但比同事、同学关系深,他们可以迅速建立紧密的联系,也可以很干脆地切断对搭子的情感寄托,多数情况下不会让双方产生心理压力和维系成本。这样的新现象,也引发网友热议。
年轻人都怎么找“搭子”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被部分人称为“社交工具升级,社交能力降级”的一代。现代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让这一代人可以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和在线群组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本人03射手座,坐标吴中区,e人,爱好川菜、粤菜、法餐、自助餐,还喜欢探新店。A钱贼快,周末全天有空,求个‘饭搭子’!”刚参加工作的王晓敏自称是个吃货,而且凡事喜欢结伴而行,于是她在某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帖子,每天都有小伙伴留言相约。她一开始的想法是,周一到周五吃食堂,周末就想下馆子。但一个人去外面吃饭有点孤单,而且点不了很多菜,就想找个口味相似的“搭子”来约饭。于是,王晓敏会先和有意向的网友相互了解几天,觉得聊得来,就约好时间地点“面基”,有时候甚至是约好多个“饭搭子”一起组个大局。“吃饭变热闹了,拍照都变得有氛围了,这样吃饭就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享受美食。最重要的是,大家可以爽快地AA制付钱。”她认为找一个“饭搭子”,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苏州城市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小朱很想找个“考研搭子”。 “一个人复习太累了,很难坚持下去,找个‘搭子’可以互相监督。” 因为是跨专业考研,小朱要考的专业科目和班上大多数人不一样,复习进程也会有所差别。某天他在学校的微博超话里发现一个帖子,看到了另一个和他目标相同的小金。简单交流之后,这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就约定好时间,开始了互卷又互助的全新考研之路。现在,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在学校后山背一个小时英语,七点去图书馆占座复习专业课,中午换‘搭子’吃饭,一直复习到晚上十点回宿舍。他们几乎保持着相同的作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互相鼓励,平时获取到新的学习资料会互相分享。“找到了可以一起学习到图书馆关门的‘搭子’,是我的运气,学习效率肉眼可见地提高了,我们一起进步,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是小朱和小金共同的收获。
“搭子社交”背后的正向价值
王晓敏找“搭子”的初衷是想找个人一起吃饭,分享美食,后来她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方式不错,因为除了完成第一个目的,还让初来苏州、初入职场的她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无形中拓宽了她工作以外的社交圈。王晓敏说:“迈出找‘搭子’的第一步之后,我更好地融入了苏州。”
川川则和王晓敏不同,作为一名骑行爱好者,他找“搭子”是为了骑新路的时候有熟悉地形的人一起走,会更安全。但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喜欢一个人独处,并不会让“骑行搭子”进入到他生活的其他方面,川川这样形容:“这种感觉就好像,下班了不想再被工作打扰。”
年轻人热衷于找“搭子”,第一层原因都很明确。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必须要有一个“搭子”,活动才能进行;自驾游,找几个同目的地的“搭子”,能省不少路费甚至房费;找个不在同一个生活圈的“聊天搭子”,可以畅所欲言,排解压力,获取对方给予的情绪价值……有的会像王晓敏的“饭搭子”一样发展成朋友,但更多的人倾向于川川这种“浅社交”,即打完球就下线,旅行完就再见,聊完天就忘记,下次想约开新局。大家短暂地因为志同道合而相遇,目标明确、简洁高效,最重要的是不用在人际关系中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成本。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朱云龙认为,都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深入的社交关系,并且现实生活中,大家也很难找到在所有事情上都同频共振的朋友。但这些并不能降低自己想做一件事的欲望,于是碎片化、垂直化、精细化的“搭子社交”才应运而生。它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社交方式,满足了年轻人对于社交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它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正向价值。
找“搭子”也要提高防范意识
但是不是找“搭子”就能完美实现自己的期待值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小朱所说,找到“对的‘搭子’,可能是一种运气”,毕竟任何一件事都存在多面性。就在前不久,张女士和老公去威海自驾游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找到一对目的地相同的“旅游搭子”,原本期待的是,“搭子”可以分摊路费,疲劳了还能轮流驾驶,但实际上,他们和张女士夫妻的时间观念有较大差别,导致整个旅行的体验感直线下降。当问到张女士下次还找“旅行搭子”吗?她想了想表示:“会多考虑一些,毕竟从虚拟网络中走出来的‘搭子’有很多不确定性。以后如果再找,会尽量避免一起吃饭,并在出发时间、景点游玩路线等细节中先约法三章。”
关于找“搭子”翻车这样的情况,“90后”戴来来则有自己的一套避雷方式,“我找的‘搭子’不需要见面。” 他有一帮六人群组成的“阅读搭子”,大家相识于某阅读小程序,通过组队读书来获得积分、会员奖励,平时只会在线上交流读书心得,不会产生见面后的副作用。与此类似的,还有“游戏搭子”“吐槽搭子”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搭子社交”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中寻找“搭子”时,甚至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法分子从事不法行为。江苏王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庆帅介绍,从他接触到的因“搭子社交”产生的矛盾纠纷中,就包括找“搭子”碰到酒托、饭托、民宿酒店托,导致被诈骗;“酒搭子”饮酒过度,进而产生冲突;“车搭子”产生事故,责任不明等等,个别甚至还会导致刑事案件的产生。要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良性健康社交。
一直倡议为青少年构建清朗网络环境的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研究生叶铖浩则认为,“搭子社交”还可能带来隐私泄露、情感支持缺乏、关系浅薄、社交焦虑和被利用等风险。因此,他提醒广大年轻人,找搭子需谨慎,要时刻把自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新闻链接
“搭子”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搭讪”一词,意为初次见面时与陌生人聊天的行为。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也有所提及,解释为:一起打牌的人,即牌搭子,后引申为合伙者。现如今,则延伸出网络释义:人与人之间的规律性的陪伴与交往进而开展活动的一种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