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 走下田间
华师学子的盛夏青春
绽放在祖国乡村大地
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为乡村发展蓄力赋能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实践故事
今年,华师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组建265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发动5316名师生赴新疆、贵州、江西,以及广东肇庆、茂名等省内20个地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241支队伍与广东县域结对,50支队伍依托我校肇庆封开、茂名信宜工作站开展“双百行动”专项活动,76支特色项目队伍将攀登计划、“挑战杯”等项目转化为实践成果。
青年学生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化身乡村科研工作者、乡村教师、乡村绘画师、乡村土特产推荐官等角色,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绽放盛夏青春。实践活动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影响力广泛。
凝聚师范力量
聚焦乡村教育
他们从课堂出发
带上特色文化知识
为乡村教育播撒新的种子
丝路传声,童心逐梦
今年8月中旬,华南师大赴新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喀什疏附县开展支教活动,深入探寻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他们带着紧贴时事的奥运课、动手动脑的非遗乐器课、双语联动的配音课、轻松有趣的扎染课等精品课程走进新疆青年,一堂堂精彩生动的课程,把一颗颗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实践期间,为了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带来了有声有色的语言演绎课程。 结合小孩子爱看动画片和影视剧的特点,队员们开展了艺术鉴赏课程——《影视配音的艺术创作与表达技巧》。他们希望用充满趣味的授课方式,让孩子们在配音过程中感受声音的可塑性,学好普通话。“孩子们的热情给足了我信心,课程也从计划的1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变为近2小时。”负责授课的张健回忆道,“我带他们练习普通话,他们教我维吾尔语,一言一语中,串联起广东与新疆的深厚情谊。”
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的深厚情谊。孩子们也会好奇地向队员们借用相机,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他们学会如何调节焦距,按下快门,用第一视角记录了他们眼中的老师,定格无数无法复刻的、充满爱与生命力的瞬间。
自2022年10月起,华师已累计选派50名学生参与援疆志愿服务工作,共计服务157个教学班,服务学生超10500人次,累计授课达5500课时。今后,学校将持续推进粤新校地共建项目,持续引领青年投身西部服务和乡村振兴,为粤新两地教育交流合作贡献华师力量。
发挥专业特色
振兴乡村产业
他们将科技的力量
根植于蓝色国土
共筑海上牧场的坚实后盾
蔚海拾韵,科创兴渔
为进一步做深“挑战杯”项目,华南师大“蔚海拾韵”实践团的队员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汕尾海滨城市的特色,开展了围绕海洋和水产养殖产业的实践活动。在走访企业后,他们了解到当地海产养殖基地对于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的迫切需求。经过科学分析,深入研究,最终成功投放了基于边缘-云协同框架构建的海洋牧场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浮标监测平台产品。
该产品通过水下工业摄影机和多种传感器,对水质和生物的状态进行综合感知与记录,将收集的传感器数据、视频流数据,传输到边缘计算设备和自研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本地数据预处理及推理,实现水温、溶解氧等水质因素分析及生物生长、健康状况监测。同时,系统通过“5G+MQTT”的通讯方式将结果上传阿里云服务器,用户通过网页即可实现对养殖牧场全天候、连续、实时的在线监测,并能及时进行智能预警与生成决策报告,以提醒养殖场主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养殖效率的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实践团取得了丰硕成果。与1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获得2家企业的产品测试反馈书以促进产品的技术迭代,调研报告荣获市级调研报告大赛优秀奖并获南方日报、广东学联、汕尾日报、汕尾共青团等多家单位报道。未来,团队将继续学习先进技术、改良产品,助力打造汕尾高质量“蓝色粮仓”,推动海洋牧场实现智能化发展,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治理
保护传统文化
他们扎根平海
以坚韧毅力面对挑战
用初心坚守非遗之光
浪涌潮歌,海韵渔舞
华南师大“海韵渔舞”实践团与惠东县平海镇人民政府结对,聚焦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从非遗数字化主题调研、文创及IP设计、课堂宣讲策划和新媒体运营等四个方面着力,采取多途径服务当地非遗产业化发展。
实践活动刚开始,队员就面临困难局面。当地“渔歌”文化传承艺术团因临时有工作,无法与队员进行现场交流。但队员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收录文化站有关渔歌文化的书籍资料以及影、音频材料。
正是在队员们这种坚韧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鼓舞下,实践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总字数超6万字的15份调研材料,1篇有关数字生态下惠东平海镇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的调研报告;制作1支非遗宣传视频,创建2个新媒体账号并发布14篇原创内容,累计浏览量达2.5万次;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设计了凤舞、渔歌、舞鲤鱼的非遗IP形象和23件特色文创产品......
回忆此次实践过程,实践团负责人李林颖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未来,队员们将保持初心,继续在非遗文化传承领域努力,让中华优秀文化焕发光彩。
关怀老年群体
践行社会责任
为破解乡村老年群体困境
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福祉
扶摇可接,桑榆非晚
华南师大“桑榆非晚”实践团依托国家级项目,与地方携手共绘乡村振兴蓝图,足迹遍布七市、十一区县、百余村落。团队心系困难家庭,走访超三百户人家,以多元化帮扶活动响应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在了解到韶关乳源有着丰富的瑶绣资源后,团队结合当地养老形势,向当地政府提出了依托瑶绣资源开办老年人夜校培训班的实践方案。在培训班中,老人们围坐一起学习瑶绣,在习得新技艺的同时感受彼此之间的陪伴感,有助于缓解老年孤独情绪。老人们织出的瑶绣由县政府统购统销,既可以增加乡村老人收入,同时也能传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一路走来,队员们也曾面临重重挑战。粤东西北山区地幅大、村落多、方言杂,且老年人居住分散,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与深入调研时常面临困难。但队员们深知,只有走进老人们的生活,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需求与期待。在村委协助下,队员们走进田间,耐心聆听,真挚交流,这为团队日后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实践团的调研报告先后被韶关市委政研室、韶关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英德市委宣传部采纳,实践活动也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回顾实践历程,队员们坦言,不仅收获了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与丰富成果,更被与老人相处的每一刻所温暖,萌生了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炽热情怀。正如负责人王昊哲所说:“我们一次次的整装出发,一步步的不停追寻,只为永远走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
跨越传统界限
创新服务模式
守护乡村儿童身心健康
书写实践新篇
心灯璀璨,点亮涯乡
在茂名信宜与汕尾城区两地,华南师大“点亮涯乡”实践团创新服务模式,将“支教助学”“直播助农”“墙绘助校”三者相结合展开调研,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立项团队等多项支持。活动中,实践团突破传统支教模式下的弊端,结合当地竹编的非遗特色,打造探索类课程,带领学生们走进了竹编的世界,引导他们用竹头制作竹节人,一个个可爱的竹节小人在孩子们的巧手中诞生。
同时,实践团以“认知识挫、行动抗挫、互动研挫”的韧性教育为基点,实地走访了2村共9户家庭,对45名学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度访谈,并开展了为期16天共24节课程,收获到来自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良好反馈。实践团成员在调研过程中看到了更为真实的乡村教育面貌,乡村孩童对学习成长的渴望,深深触动着实践团的每一个人。
“我们结合地方资源,开发出既有趣实用又贴近乡村孩子们生活的课程,这能让支教助学课程更具有普适性和可复制性。”实践团负责人罗永勤分享道。除了“支教助学”,实践团还在“校园墙绘”“直播助农”两个服务活动中,用绚烂画笔描绘出“信宜特色”、用趣味直播搭建起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这些实际行动,也正在助力着乡村的“造血”功能。
实践落幕 满载而归
心中热忱永不熄灭
华师学子将砥砺求索
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齐心描绘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2024年11月书画等级考试(CCPT)已开始报名。报名时间为9月13日9:00-10月14日16:00,报名者不受年龄、职业、学历、国籍等限制,该考试已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园)设置考点。点击,了解更多考试资讯。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 校团委
采写丨冯宇凤 杨雅鑫 顾芊芊
郑舒馨 刘心 宋欣陶 黄焯颍 杨德煌
谭雅文 林殷如 黎妍 徐悦 贺雨涵
执行编辑丨徐悦 贺雨涵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 | 投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