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年7月,49岁的陆抗病重将亡。得知消息后,孙皓大吃一惊,连夜派人赶赴乐乡,探望命不久矣的大司马。在见到来使时,沉疴难起的陆抗突然仰天长叹,声泪俱下的说道:
“西陵、建平是我东吴屏障,如今王濬坐镇巴蜀,一旦泛舟而下,顷刻之间就可入我江东。惟望陛下能重视西陵,施行仁政,臣虽死,无憾矣。”
不久后,陆抗命染黄沙。孙皓感念他的功勋,为陆抗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并准许他的长子陆晏袭封江陵侯爵位,提拔重用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可在说到陆抗的遗折时,孙皓竟对此不屑一顾,将它扔进了太史府的垃圾堆中。
然而5年后,王濬自益州顺江而下,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了东吴。在王濬即将攻入石头城时,惊慌失措的孙皓却含泪感慨道:
“陆抗若在,东吴何至于早亡呢。”
那么孙皓为什么会这么说?陆抗与孙皓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又为何在临死之前请求孙皓防守西陵呢?
"流落在外“的陆抗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245年,陆逊忧愤身亡时,孙权手持杨竺控告陆逊的二十条罪状,怒斥陆抗,虽遭到陆抗的逐条驳析,却也挑明了孙权和江东陆家势如水火的君臣关系。
7年后,东吴名将凋零,年仅9岁的孙亮可以依赖的唯有诸葛恪和陆抗二人。因此,在孙权临终之际,他的一番真诚的“忏悔”,再次将心怀恨意的陆抗拉回到孙家的同一条战线上。
然而,孙权后期朝政昏暗,内斗频繁,肩负托孤重任的诸葛恪执掌东吴大权不足一年,就被宗室孙峻、孙綝斩杀。当时,孙峻杀光了诸葛恪在江东的族人后,仍不满意,又将屠刀伸向了诸葛恪的好友、亲属。为了保全陆氏宗族,陆抗忍痛抛弃了他的妻子、诸葛恪的外甥女张氏。
尽管如此,陆抗在东吴的处境仍不见改变。陆抗为人谨言慎行,不喜斗争,从未攀附权贵,结党营私。孙峻想方设法的寻找陆抗的把柄,却始终一无所获。
不久后,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派遣诸葛靓入吴求援。而以孙綝为代表的东吴权臣有意转移内部矛盾,纷纷请旨出兵。只是,在这些人中,不学无术者比比皆是,临阵对敌者却无一人。
因此,常年“流落在外”的陆抗,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他被孙綝委任为柴桑督,北上寿春接应诸葛诞。
然而,世事无常。诸葛诞起兵快,败亡的速度更快。陆抗此行,仅击败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魏国牙门将军,就踉踉跄跄地返回江东了。
陆抗的机智
258年,孙休设计诛杀孙綝,将孙权逝世后的东吴乱象,一扫而空。当时,吴蜀联盟日渐松散,蜀汉内部更是危机重重。孙休将陆抗提拔为镇军将军,放置在吴国、蜀汉之间的重要军事要地,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