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我国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和副高压的关系
我国是季风气候,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多少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从海洋带来暖湿气流在北进过程与当地的较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我国降水的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锋面雨带的推移形成我国东部降水时间和地区差异。
正常年份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
9月:我国雨带开始南撤。
10月:大部分地区的雨季结束。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若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就会造成我国东部各地旱涝灾害的发生。
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影响
正常年份,雨季到来时间适中,降水量适中,风调雨顺。
当夏季风势力偏强的年份,进的早,退的迟,锋面运行快,雨带会迅速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给我国南方带来干旱灾害,北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我国出现北涝南旱。
当夏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进的迟,退的早,锋面运行慢,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降水不足,使得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出现干旱灾害。我国出现北旱南涝。
国东部季风区易产生旱涝灾害,这些都与锋面雨带的推移密切相关。
锋面雨带与副高压的位置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时,会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锋面雨带。这个锋面雨带的位置大致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随着副高脊线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副高是一个暖性反气旋系统,其位置和强度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雨带的移动和分布。
在5月份,副高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地区。
到了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移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
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同时江淮流域结束梅雨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
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对我国夏季的降水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副高势力较弱时,夏季风较弱,雨带停留在江淮地区的时间长,导致淮河流域阴雨绵绵;而副高势力较强时,夏季风较强,会使雨季早来或结束早,影响我国的旱涝灾害天气。
副高脊是副热带高压伸向我国大陆的脊,常用脊线表示它位置的变动。脊线是副热带高压的反气旋式环流中,东西风的分界线,相当于反气旋的中心,脊线的南北移动就代表副高的南北移动。在副高脊以北约十个纬度是中纬度西风带,副高的暖湿气输送带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相互作用就产生了雨带。
副高脊线的北侧与西风带锋区相邻,西风带系统携带的冷空气,与副高外围引导输送的水汽汇合,容易产生气旋和锋面活动,从而形成强降水。这也就是我国的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的原因。
我国酷暑的持续、雨带的变化、台风的活动等,大都与副高直接相关。
在副高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辐散,使得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静风,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高强盛且持续较长时间可能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则该地区还会出现干旱灾害。
副高所处的位置直接影响了水汽输送路径,而副高的强度则关系到水汽输送是否可以长时间维持,进而决定了降水的持续时间。
副高随季节变化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来说,从冬季到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移动,副高会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移;从夏到冬,副高又有规律地自北往南撤退。这种规律在个别年份可能有明显差别。
每年6月以前,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以南,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受其影响华南进入雨季。
到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即梅雨。
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由于处于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
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
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
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一、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
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土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水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现代工程中,承压水水压力对基坑的安全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在深、超深基坑中,常需采取措施降低承压水水头高度。
形成承压水的埋藏条件是:
①上下均有隔水层;②中间是透水层;③水必须充满整个透水层。
下面几种岩层组合,都可形成承压水:粘土覆盖在沙层上;页岩覆盖在砂岩上;页岩覆盖在溶蚀灰岩上;致密不纯的灰岩覆盖在裂隙、溶隙发育的灰岩上;致密溶岩覆盖在多孔溶岩上。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承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只要有适合的地质构造,无论是松散沉积物,还是基岩,都可形成承压水。最适宜于承压水形成的地质构造是向斜构造和单斜构造。
二、等潜水线图的判读
1.读数值大小,判断潜水埋藏深度、地势高低、河水流向
①读数值,求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位
②读数值,判断地势起伏和河流流向
潜水位与地势起伏相一致,地势高处潜水位高;地势低处潜水位低。
2.、读疏密状况,判断潜水的流速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速越快;
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速越慢。
等潜水位线间距大的地方流速慢,间距小的地方流速快。
3.读弯曲方向,判断潜水流向、潜水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三、水井和排水沟位置的选择
1.水井位置应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点
2.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集区。
3.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水面积较大的地点。
4.一般沿等水位线布置水井和排水沟。
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要判断潜水的埋藏深度,其次标出潜水的流向,以确定潜水的汇集区和各地点汇水面积的大小,最终确定取水点(即水井)的最佳位置。
5.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合理布置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置水井和排水沟。
如下图,显然,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同理,排水沟5是合理的,4不合理。
四、人类活动对潜水的影响
潜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更新,属于可再生资源。人们只要合理开采就可保证永续利用。但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采,则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如过度开采地下潜水、开采速度超过潜水的自然补给和恢复速度,就会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地下水漏斗区即是指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潜水面呈现漏斗状曲面的地区,如图。更为严重的是,超采地下水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或倒塌,如果在沿海地区,还会引发海水倒灌、地下水变咸等。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