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病危,他自知时日无多,内心十分牵挂昔日的好朋友们。他动情地对身边人说:“我有两位老朋友不能忘记,一位是张学良将军,另一位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将军。”
吴石是打入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情报官,官至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级别。他的经历和前些年的热播剧《潜伏》很相似,都是贡献了很多重要情报,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最后潜伏台湾,继续从事情报工作。
可惜的是,吴石将军被叛徒出卖,在1950年6月10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台北马场町。
吴石的青年时代,是一部妥妥的学霸成长史。他是福建闽侯人,在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前后学习4年,1916年12月毕业考试,800多名学生中,吴石名列第一,远超他的同窗白崇禧和后来的起义将领张治中。
1929年,吴石以福建省军事参谋处处长的身份东渡日本留学,先在炮兵专门学校学习,第二年考入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成绩继续名列榜首,被称为“十二能人”(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
这样一位科班出身的两所军校“状元”,回国后立刻受到重用,他被任命为参谋本部厅长,专门负责对日情报工作。吴石每日阅读大量的日本书报杂志,又通过强大的人脉,委托在日本的朋友们收集各种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用3年时间编成《日本作战之判断》及有关材料十来本,被内部简称为《蓝皮本》。
这本《蓝皮本》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自从淞沪会战后,日军全部的兵力部署和攻击预测,包括军团的编制,都被吴石精准言中。他的这本书被前线指挥官疯抢,差点造成“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
在武汉会战前后,蒋介石每周都要召见吴石一次,对这位思绪缜密、才华横溢的下属极为欣赏。
按理说,吴石的官阶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拔升,他何以秘密加入地下党组织而与自己的老领导和老战友们为敌呢?
吴石思想的转折点,发生在1940年至1944年期间。
1940年底,在好友白崇禧的推荐下,吴石担任了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转战华中、华南各地,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他对自己之前苦苦效忠的“党国”产生了怀疑。
特别是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湘桂,发动了桂柳大战,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吴石一再电请当局增调重兵。
当时桂林守军正是吴石好友白崇禧的桂系部队,但国民党中央军与桂系军队历来不合,不发一兵一卒不说,还各自为战、军令不通,加上指挥方面又出现了严重失误,吴石所在的军团遭遇了惨败。
时值冬季,天气极冷。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拖儿带女,朝着贵州方向逃难。吴石菩萨心肠,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横尸荒野,他下令在军车上挂几列车,尽力把难民们运出去。
这一败仗给了吴石很大的刺激,加上最小的儿子罹患肺炎,因为缺医少药,到了贵阳后便不幸夭折,吴石心灰意冷,跟家人和朋友说自己不想继续工作了。
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吴石跟随部队一起接收上海,眼见那些接收大员只顾着发财和争权夺利,压根不管老百姓死活。那时通用的货币是臭名昭著的金元券,一钱不值,物价还成天飞涨,大家苦不堪言。
吴石目睹了这些黑暗面,对国民党政权彻底失望,他回到南京工作后常常气得破口大骂:“国民党怎么还不亡?”“不亡真是没天理。”
这些话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他特意找到情报部门人员了解吴石的思想动向。
吴石很早就对周恩来有好感,同叶剑英还有私交。在1938年8月他主持召开情报训练班时,特意邀请周恩来、叶剑英来给学员们讲如何进行游击战争。他读过很多毛泽东的著作,对《论持久战》特别欣赏,认为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甚至还建议印发给部队长官阅读。
他的同乡兼好友吴仲禧,明面上是国民党的高级将官,实际上在卢沟桥事变前夕就已经加入地下党组织,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另一位至交何遂,时任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从1936年以后也一直积极帮助地下党。这两位好友的思想和作为,对吴石影响很深。从1945年起,吴石便开始倾向于革命。
其实早在1942年,吴石曾救过越南主席胡志明的性命。当时胡志明被广西镇边县政府抓住,他们急电给吴石主政的四战区,说是抓到一个像日本间谍的越南人,请求就地枪决。
吴石得知该情况后,多方了解后得知此人正是越南的知名人物胡志明。他认为抗日战争不分国家与党派,对胡志明以礼相待,还允许他在柳州长驻。
1947年4月,经好友何遂的介绍,吴石与华东局书记刘晓等人见了面,从此与地下党组织正式建立联系。他提供的重要情报,也以何家为中转站递交给华东局。
戏剧性的是,吴石当时的住所与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仅有一墙之隔,他却并没有感到紧张,该收听边区的广播就收听,还时常做些记录。只在有人拜访的时候,会随意地吩咐儿子吴韶成:“你去外边看着,别让人进来。”
吴石直接或间接地向地下党组织提供了多份重要情报。
淮海战役前夕,我军急需获得国民党兵力详尽部署,吴仲禧到南京找吴石帮忙。吴石给吴仲禧安排了“国防部监察局监察官”的职位,还特意写信给自己的学生、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请他对吴仲禧多加关照。
李树正接到了恩师的信后,对吴仲禧十分客气,还带他到机要室看作战地图。吴仲禧将敌军从海州至商丘的整条防线上部队驻地、兵力等全部记下来,凭借超强记忆写出一份详尽报告上报党中央,这份情报对部署淮海战役起到了重要作用。